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 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 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 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 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本书从环境毒理学视角,系统介绍了化学农药的主要类型和主要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农药的环境毒性与毒理,有机体对化学农药吸收、运转、代谢的过程以及致毒的机制。论述了农药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基本原理和评价方法,农药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农药药害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及其降害的措施和安全风险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农药中毒的防范与救治,国内外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解读新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农药安全使用的策略和措施,还综述了代谢组学在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和风险评估应用上的现状与展望。 本书主要供农业大专院校、医学院的环境科学、毒理学研究作教学参考之用,也可作为农业系统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资料和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作者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针对生态环境数据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特点,本书提出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体系。该套方法体系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扎根理论、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和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典型环境政策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本书以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例,介绍该套方法体系在政策发展现状分析、特征识别、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评估、环境?健康?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及区域间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在产业转移、能源优化、信息共享和资金补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气污染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书提出的方法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能够广泛应用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政策评估。全书结构合理
本书是 污水处理工艺与设备丛书 中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污水来源与分类、污水处理政策解读、 污水中和技术与设备、污水离子交换技术与设备、污水化学沉淀技术与设备、污水常温氧化技术与设备、高温氧化技术与设备、场氧化技术与设备、还原技术与设备等内容,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技术原理、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分享了多个典型的化学法水处理工艺的工程案例。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等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
本书以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与计算为主线,共分12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时污水量计算、污水水质指标及设计污水水质的确定、物理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生物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深度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自然处理法工艺设计计算、消毒设施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物料平衡计算、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置与高程水力计算、污泥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臭气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等。另外,书后附有与污水处理厂设计有关的常用资料,以便于读者参考使用。本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供污水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控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微塑料赋存特征、表面变化和生物积累》全面探讨了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特征、来源解析、表面性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章为绪论。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鉴定和表征方法,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陆海环境、农用地和潮滩土壤、近岸海域及河流水体、近岸海域及红树林沉积物、海岸带近地表大气等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第八章至第十章聚焦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和土壤中的积累、表面风化和形貌变化,以及滨海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组成和性质的变化,探讨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特征,微塑料对土霉素、铜和矿物的吸附
本书共分为5章。第1章收集了环境保护执法的相关政策及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第2章对排污企业备查的主要文件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第3章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对27个污染行业的主流生产工艺、产排污节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行业分类明确了产排污重点内容;第4章针对排污企业环保规范化管理基本框架总结了要点;第5章筛选了已公开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说明。本书可供环境执法及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监督工作时查阅,以及各工业企业环保部门在自检自查时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碳达峰碳中和导论》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发展历程到开启碳达峰碳中和新征程为逻辑线,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认识,回顾了全球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借鉴了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碳中和路径模式,全面分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和战略路径,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八大领域,系统阐述推进 双碳 目标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重大任务,提出系统创新 双碳 技术、构建 双碳 政策制度、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重要保障措施。
请认准图书封面正品防伪码,谨防假冒!
本书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2O产生途径、应用同位素异位体法研究N2O的产生途径、碳稳定同位素自
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是一本综合了水样采集、保存,到分析操作、精度检查、方法原理的水质分析综合指导书。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部分是实验室基本操作理论,包括各种实验操作技术、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样的预处理、哈希公司实验室仪器及预制试剂的基本使用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国内在使用的哈希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操作流程、干扰、精度检查等。第三部分为附录,列举了各国标准限值以及哈希分析方法解释等内容。 本书修订了版的内容,增补了新的分析方法,系统地阐明了哈希水质分析仪器的使用、分析方法流程以及原理,可作为哈希实验室产品的使用指导书,也可作为一本通用水质分析读物,对广大水质分析人员参考价值较大。
《重点河流水污染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针对松花江、辽河、淮河、东江等流域的科技攻关成果和应用示范经验,系统总结了流域问题、污染成因、治理对策、关键技术、实施成效与重大建议等,阐述了重点河流水污染治理理论、实践经验及成效,既是对我国近?20?年河流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的系统总结,又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协同攻关、科技支撑河流流域治理成效的全面展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本书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采取理论分析、实验分析与软件实习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陈述了InSAR及时序InSAR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实践。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SAR基本理论、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干涉相位相干性分析、InSAR干涉基线、D-InSAR技术原理、永久散射体识别方法、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高分辨率时间序列InSAR技术、InSAR形变监测精度评定、地基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和GAMMA软件操作指南。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技术形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在生态修复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作者基于自身工作和国内外文献,按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和修复目标,对生态恢复、生态改建、生态重建、生态整治等类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具体概念和工程案例,重点诠释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