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以来,一晃将近17年过去了。尽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收效却并不明显。2016年,本人主持的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社会沟通机制研究 获得立项。本书即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础》一书针对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础实验原理和环境微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全书共七章,包括29个实验。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形态观察与测定技术、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环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本书既设置了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菌种保藏等基础性实验,还设置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监测等综合实验内容。在每一个实验中,通过介绍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和详细的实验操作过程,结合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材
刘树坤、白音包力皋、陈文学编著的《水与生态环境/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中华水文化书系》是“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全书以人水关系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水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阐述了河湖健康的特征及评估方法,明确了水伦理体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介绍了有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水利等理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等。 本书适合于水利行业职工、水文化研究学者、大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及社会大众阅读。
本书根据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等管理新政的多次宣贯培训课程,以原文重现、要点分析和案例解析的形式,全面解读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的相关内容,并附了模拟考试题,有助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及环境监管执法人员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管理新政,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属地生态环境部门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管理新政,促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更好地守法,帮助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更好地监管和执法。
本书以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为依据,分别介绍了因环境因素所致的生化检验项目的检验意义、检验方法要点、仪器、试剂、测定步骤、注意事项,并详细讨论了检验原理。 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绪论,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生物样品污染物残留的检验,生物样品中污染物代谢产物的检验,生物污染所致血液细胞学改变的检验,酶法检验等。 本书可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化工分析专业和环境类专业选修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和已从事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卫生、冶金、海洋、环保等各行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书。
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本着培养具备“扎实的科研创新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的环境保护精英人才的宗旨,着力体现“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应用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能”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既贴近实际的环境问题,又结合*的研究成果;既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又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本书作者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气候气象、社会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矿山废弃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摸索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的限制性因子;对矿山废弃地植被调查,分析其生境特征并进行物种生态位、物种相关性、生物多样性研究,摸清植被演替规律,从而为该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植物选择、配置和调控,缩短植被演化进程等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研究分析出适宜土壤恢复和植物品种选配技术,落实“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理念,对指导北京及其他类似地区铁矿科学地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一本工程绿化学——矿山植被恢复方向的专著,涉及了植物学、土壤学、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对国土矿山、林业生态、水土保持、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期间建设并实施了40余个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本案例汇编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8个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介绍和分析,力求全面展示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特点和成果,供从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专业人士参考。 全书的内容包括两篇。*篇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案例,包括地源热泵工程案例、太阳能热水工程案例、太阳能光伏工程案例、空气源热泵热水工程案例;第二篇编录了我国及浙江省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部分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文件。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承担单位,联合十多家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管理部门的近百名专家,组成攻坚队伍,对砒砂岩治理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关键措施开展突破创新,经过大量的科学考察、探索研究,终于在砒砂岩治理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砒砂岩地区得到了成功示范。 为了向更多读者介绍这项成果,更广泛普及砒砂岩治理的科学知识,本书以科普的形式,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砒砂岩的来龙去脉、砒砂岩生态恶化危害、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砒砂岩的物理化学特性、砒砂岩的常规治理方法、砒砂岩治理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示范效益等。 本书是项目研究成果之集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充分展示这项研究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尽量用通俗的语言阐述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但因作者文字水
本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中国乡村现状,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几个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痛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对人居环境的现实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内外兼修、软硬兼施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维持美丽农村人居环境、多措并举、持续扮靓农村人居环境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案例等内容。全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以利于乡村工作者 好地理解和掌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但同时也希望不要拘泥于书本,要随时了解 的人居环境整治动态,做到思维和技术随时 新。
全书共14章,可以分为四部分:部分为1~2章,第1章主要介绍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指出了人口的指数增长是环境危机的首要问题,环境的保护需要伦理学规范;第2章介绍地球地质作用及物质组成如矿物、岩石、土壤和水等,强调地球是一个系统,提供必要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3~8章,主要是阐述由于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河流与洪水、岩土块体运动、海岸作用、水文地球化学分带与地方病,主要从概念、类型、影响因素、效应以及预防等方面阐述这些问题。第三部分为9~12章,主要是阐述人类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化引发的环境问题。第四部分为13~14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范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全球温度变化的历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21世纪的世情都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面临着生态创新或绿色创新的严重挑战。本书是诸大建以绿色创新为主题的2006年度学术日记,围绕生态导向或可持续导向的创新展开。书中着重阐述了以生态为导向的创新、循环经济与生态导向的经济创新,以及绿色生活与生态导向的社会创新等命题。
管理体系标准培训丛书共4个分册,分别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0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1:200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01)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022000:2005)产生的背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每册的附录给出了管理体系标准实施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本丛书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层、管理体系咨询和认证人员的培训教材,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对过去和当前美国直流冷却系统核电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当前直流冷却系统核电厂值得关注的有两大问题,即冷却水取水导致的鱼类、贝类等的卷塞和卷载效应以及大量温排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核电厂温排水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在一些情况下,增加水体温度或改变昼夜热变化规律对当地的生物种群有不利影响,温排水可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改变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并可能导致栖息地的变化;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温排水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较小,或者没有明显的影响。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和NRC基于研究报道、监测报告以及机构咨询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核电厂,温排水可能导致生物死亡的影响是小的。但对于少部分直流冷却系统核电厂,其温排水排入稀释扩
《环境生态学》旨在为环境科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形式新颖、内容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能突出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密切关系的教材。《环境生态学》具有以下特色: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于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变化规律、修复对策等理论及实践问题的阐述。教材中适当整合了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内容,打破了每个层次分章论述的编写方式,重点突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目的是为学生能正确认识受损生态系统的变化、掌握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生态修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材结构体系更适合于非生态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也符合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发展的趋势。我们按照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组织了教学,从总体上看,同学们对此是满意的,对教材的内容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