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 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 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 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 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学术专著,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 雏鹰计划 优秀成果出版项目,书稿基础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从全球环境变化及边疆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综合考虑影响我国西南山区环境演变,主要是耕地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包括自然因素(坡度、海拔高度)、人文因素(人口、政策、农业技术、耕地与居民点距离),设计 山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 ,进而重建了近300年来掌鸠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空间演变进程及阶段性特征,具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网格化耕地格局。
本书分三个部分:,莫泽斯·赫斯的早期思想的五篇译文,以及日本学者广松涉和良知力对赫斯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的研究论文两篇;第二,韩国郑文吉的“马克思学”研究专辑,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在韩国的历史和现状;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摘录了我社09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理解史》其中四册的导言。
作为《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前言”部分,韦伯在这里详尽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和概念工具所持有的观点,同时也将他的理论思考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甚至也是理解和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打开韦伯思想奥秘的钥匙。这篇“导论式”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对后来的社会学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足以和他脍炙人口的成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互辉映。因此,在德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出了单行本,发行历久不衰。迄今为止,至少已出过六版。
文明论是文化哲学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经典著作解读人手,在占有翔实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不仅次建构了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框架体系;而且力求以科学的历史态度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并在客观真实地再现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新见解。
Gradle是Android开发小组于2013年推出的作为Android应用的的构建系统。Gradle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构建,并插入到现有的构建过程中来。它提供了一套类Groovy的DSL语言,用于申明构建和创建任务,让依赖管理变得更加简单。此外,它是完全免费和开源的。本书共分9章,依次介绍了Gradle的基础知识、基本自定义构建、依赖管理、创建构建Variants、管理多模块构建、运行测试、创建tasks和插件、设置持续集成,以及自定义构建。
这人类学研究史上对于印度种姓制度进行研究的重要的一本书。作为人类学经典名著,杜蒙的在这本书中综合了前人对印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阶序”的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则暗指西方近代“平等”理念的局限。这是一本印度研究领域,而对各种比较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对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可以说是自笔者攻读博士学位直至工作的近十年来对两湖地区所做学习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结晶。其中上篇的专题研究除了“生态环境与江汉清浊”一节及“川江石坝”一节是近一二年来写成的外,其余各章节之内容或观点都形成较早,至少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已有了一些想法;而下篇的三个个案研究写成时间较上篇要晚,其中关于沙洲演变的个案相对较早,另两个则都写成于近一二年。
《镜与灯人文译丛:新社会学想象力》全面审视了社会科学历史发展,总结了从古至今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以及如何把其与当前形势结合起来。例证了自19世纪生物学和社会学起源以来至今这两者是如何发展和互相影响的。概括了大部分社会学经典理论和课题。
《中国家族办公室研究报告》主题是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书中对家族办公室的概念和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总结了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囊括了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经典案例;阐述家族办公室对于中国当代超高净值家族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中国家族办公室的发展现状和监管问题;从基本要素、架构设计、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四个层面为中国家族办公室的创建提供了选择策略;对家族办公室在中国发展的未来作了展望。
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若干西方大国的崛起并不孤立,它们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东方文化的有意无意、主动被动的贡献。这其中不仅有着文化一经济一政治层面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一面,也有着对异文化主要国别的资鉴背景,后者有时甚至举足轻重。苏东解体、冷战结束以来,跨国资本主义逐渐席卷全球,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作为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工具甚嚣尘上,具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国家不断成为西方霸权的热点、焦点,以致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面临消解的危险。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为东方文学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不同凡响的借鉴意义。穆宏燕主编的《东方学刊(2014)》旨在通过对东方国家文学及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探讨东西文化互动机制,考察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东方民族在价值观、审美取向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从而为同在东方的
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理论是如何看待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科学家及其他的专业研究者具有无限制的“犯错权”吗?资本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未来的大学中意味着什么?本书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科学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强大的治理作用这一主题作了全新的考察。科学通常被视作唯一一种可以表达“开放社会”这一晦涩民主理念的制度,然而,现代科学在如下维持基本活力的要素方面与这一理念并不协调:它要求公众的信任远过于公众对其的理解,甚至科学自身也日益深刻地同宏大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纠缠在一起。在本书中,作者在处理这一主题时,既没有采取自由主义的立场,也不同情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倾心于一种他称之为“共和主义”的研究进路,将论题集中在“犯错权”上来展开其理论构架。为此他显示了科学活动的新近扩张是如何削弱了共和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