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完成的201 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特性研究”的结项成果,这是一个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来申请和结项的课题项目。近年来,笔者先后撰写了与课题相关的多篇论文,重点在于突出中华民族“文明以止”的人文理念和精神特性,其中有两篇(一篇与方克立先生合作)是专门探讨和直接论述这一问题的,其他各篇亦与此相关而分别以专题论文形式呈现。但该项课题的研究还只能算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许多问题仍有待作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各篇之间亦难免有文字上的一些重复。尽管如此,笔者不揣鄙陋而将此不成熟的成果拿来面世,只是希望能够引起世人对“文明以止”这一理念的关注和重视,若能实现这一小小的心愿便已足矣,因为诚如方克立先生所说,“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问
全日语原文,可作为具有日语水平的读者提高日语语言能力的读本。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淋漓尽致地描写了20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品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拟人化的视角观察人类的心理。小说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同时批判了社会拜金主义的风气。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总量不同机构有不同的估计数据,但都要以千万计算。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虽然已不断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针对他们的深入学术研究还很有限。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自2004年开始合作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我们选择了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十个村作为开展实地调查的研究社区。研究内容涉及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和情感世界等方面。我们采用了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了深入农户的问卷调查、案例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贫富排
《发展社会学》(作者刘祖云)分上下两篇,从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两个角度对发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论述和介绍。上篇为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首先从总体上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含义、特征、类型及模式;然后分别评介了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再后依次从五个层面阐释了作为社会发展内容的经济层面的工业化、社会层面的城市化、政治层面的民主化、文化层面的世俗化及观念层面的理性化。下篇为社会发展的现实解读。首先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及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和基本特征;然后从静态角度解读了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组织结构和二元人格结构;从动态角度解读了转型期
《多嘴集》作者长期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书中收集了作者发表于《环球时报》等媒体的上百篇精彩文章,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经济学、金融学的专业特长和相关研究成果,阐发作者对时政、经济、教育、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和感想。
“非相声演员”郭德纲与“学术超男”易中天中的蹿红,《无极》与《馒头》的PK,名人博客与网络口水大战,“王菲生女”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议,“八十年代”的回溯热潮,就业压力下的新“读书无用论”抬头……已经成为历史的2006,依然留下这些余波难平、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批年轻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秉承《话题2005》展示出的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将这些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精神生活的热点事件,转化成这册年度话题,力图为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留下文化见证,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份年鉴式文本。
本书主要梳理了与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从经济视角论述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论支撑、政策实施以及实践策略选择。除导言外,全书分为8章:第1章主要对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概念作出界定,并对中国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论述了垃圾分类的传统经济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第3~第5章则分别从循环经济、制度经济以及行为经济角度探讨了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论支持及具体实践指导;第6章对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经济环境分析;第7章总结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第8章则针对中国垃圾分类回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从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层面提出垃圾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建议。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事技巧。”有许多才能特别突出的人,在社交方面却显得像个低能儿,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与生活的幸福。个人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社交。借助社交,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赢得更多信任与支持,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人生。本书内容涵盖了社交心理学、社交技巧等诸多成功要素,结合生动、实用的经典案例,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高效社交的技巧。
本书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全书分为四部分12章。部分总论;第二部分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第三部分国际贸易对中国可持续性影响分析;第四部分全球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本书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示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注重研究的独立判断与理性分析、注重定性分析讨论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注重对已有文献和数据的把握,力求刻画全球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思想理论积累。
儿童的早期社会性发展为后续的毕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被众多心理学实证研究证实。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动儿童的早期社会性发展。什么是儿童的早期社会性发展?家庭的成长环境在推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儿童总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的影响吗?本书从交互发展理论的视角入手,以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依托,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解读。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部分将重点关注家庭这一成长环境对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即家庭如何影响儿童的早期社会发展。第二部分将重点关注儿童对其成长环境的主动选择和适应,即儿童是如何对家庭产生反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发展。第三部分立足于实践,旨在为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基于发展心理学实证研究、契合儿童发展规律、促进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著作资助项目。本书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金元明清七百多年间怀庆府济源县地方精英的变迁。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在充分关注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组织和协议的主张、全球普遍实施的能效标准和碳税政策基础上,从经济、法律和制度的维度详细分析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发展作用。在阐述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重大政策实施等具体问题后,提出了与能源税收相应的政策组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优先发展领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清洁能源技术在发展中广配套的政策、法规,区域贸易协定等具体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行文流畅、表达准确,对从事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的政府人员是极有价值的参考书,那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发
本著作的内容可以分为部分。部分为章、第2章和第3章,是整体研究的基础,包括导论,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它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为第4章和第5章,是研究的逐步扩展,包括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历史演进和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运行机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为第6章和第7章,是整个研究的主体,包括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成效分析和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这一部分针对欧盟13个国家,从劳动力市场评价指标: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以及长期失业率、青年失业率、青年就业率、青年劳动力参与率的角度,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得出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有效的结论。但是,这
反腐倡廉进行到今天,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如何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这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评价工作中,由于参评者普遍存在追求好的、回避差的评价结果的心理倾向,即评估中的“称许性”行为,这显然不利于廉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鉴于以上情况,重庆市渝中区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开展了廉洁文化建设有效性评估的课题研究工作。采用配对互评方法,进行了评估有效性的新尝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后期廉政教育和改进提供了值得关注的经验。 人民论坛3月1日对此作出评价: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重庆市渝中区不仅仅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实践“五大发展理念”,还坚持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一套在我国城市开
本书主要梳理了与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从经济视角论述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论支撑、政策实施以及实践策略选择。除导言外,全书分为8章:第1章主要对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概念作出界定,并对中国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论述了垃圾分类的传统经济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第3~第5章则分别从循环经济、制度经济以及行为经济角度探讨了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论支持及具体实践指导;第6章对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经济环境分析;第7章总结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第8章则针对中国垃圾分类回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从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层面提出垃圾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建议。
张晓、张友国、李玉红编著的《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6卷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与途径)》介绍了,当前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增加,即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经济增长的收益。但是,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各国之间是不均衡的、影响是非中性的。甚至有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贫富差距缩小,各国之间发展的差异反而越来越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变得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特别是全球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相关,或者说全球化使得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评判,经济的全球化加大了各国之间资源、生态环境的“贫富”差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