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彭文英教授所率领的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总结。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在计划设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引领下,紧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围绕首都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而开展了系统研究。本书梳理了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指出了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客观必然性,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建立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影响程度、环境保护水平三个方面评价了首都圈生态文明水平;实地调研分析了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借鉴日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本书还重点以土地资源、大气质量、水生态为研究重点,探讨大气污染、水生态
本书以美国为关注对象,从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众所周知,当今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气候破坏、生物贫化及有毒物质排放愈演愈烈,作者认为造成今天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从20世纪至今的经济活动的巨大扩张,由于非市场环境成本无人埋单,大量不利于环境的补贴的发放加剧了环境失控,并进而加剧社会不平等、社会压力和资源的短缺。作者还从市场、增长、消费、企业等多个环节分析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提倡遏制过度商品化,从精神层面提高人们的幸福感,鼓励人们简单地生活,促进绿色消费。作者呼吁人们能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关注非物质化生活,关注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呼吁一种能够满足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新的环境体制的建立。
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遭受污染威胁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已经不再能够恰当地提供物资和服务。基础设施如何配置与基础设施服务如何提供对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四本丛书之一,联合国人居署编著的这本《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出城市可以成为改变的媒介,使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减少浪费。 《城市基础设施优化》通过关注资源在基础设施中的流动和它们支持城市活动的方式,思考了如何将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城市转型走向更可持续道路的机遇。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和可利用资源,每座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本书以普及环境教育为出发点,立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首先简要概括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居室环境、食品安全、生活用品等方面来论述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怎样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来增进人体健康和控制不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群健康。后介绍了绿色化学与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本书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研究,通过情景案例引入相关知识,强化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读者在学习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健康观念。 本书为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中职学生的公选素质课教材,也可供广大读者作为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关心人体健康的科普读物。
石磊、刘志高、曾灿、董颖编著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北仑案例》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宁波北仑区发展的科学判断和系统分析,识别了宁波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优势与劣势,明确了宁波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针对指标体系、发展格局、生态产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专题研究。
本书以WTO规则为切入点,以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问题为对象,探讨自由贸易思想与国际环境保护这两大潮流的冲突与协调,从中研究国际法在其中的作用。《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修订版)》分为三篇。分别介绍“WTO规则引导下的自由贸易WTO规则与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上篇,在研究WTO规则与现代自由贸易的关系之后,重点分析WT0规则为现代自由贸易提供的国际性法律框架。分别论述WTO规则的主要规定及原则,并对相关的原则加以评述。中篇,从国际环境保护标准中为典型的PPMS标准入手,解析其与WT0规则的冲突,进而分析国际环境保护引起自由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下篇,重点从理论上探究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关系的深层次内涵,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协调发展的思路,并对实现两者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评述
2011年10月22日, 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2011:创新与绿色发展 在广西南宁举办。论坛以 创新与绿色发展 为主题,围绕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绿色和环保产业创新实践与经验,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发展与合作前景几个主要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就推进中国-东盟在环保领域特别是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包括:积极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实施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合作领域,共同引导公众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低碳型转变等。唐丁丁、梁斌、檀庆瑞、宋小智主编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创新与绿色发展》在论坛发言和讨论的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旨在与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手段,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方式之一。当前,国内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性的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廖振良编*的《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在总结碳排放交易基本理论和国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国内,特别是上海市在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的背景和基本理论、欧盟等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进展、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剖析、企业碳信息的披露等,从总量设定、碳排放额分配设计、碳排放额拍卖设计和MRV等方面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进行分析是本书的重要特点。本书重点对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经济等专业研究生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不断加剧,当前地球正日益变得温暖,动、植物的栖息地,动物的行为模式等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变化中的森林、草原、极地、荒漠、山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来回答这一问题。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利用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和观测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如干旱、林火以及物种灭绝等也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经济学影响;探讨了动物和植被产生适应的可能性,并倡议决策者与相关科学家保持密切合作,制定合理的决议,积极而冷静地思考应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与适应策略。《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还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减缓全球变暖的碳封存策略;在正文之间插入的许多有价值的
......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厂东省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的第四份报告。《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在对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解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作出述评。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4年和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各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类排序,对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全国31个省、市、区做了横向对比。同时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价值耗减与环境损失评估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5年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和评价。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对厂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厂东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碳收支状况进
本书介绍了世界银行在政策和部门改革领域进行战略环境评价试点项目的情况,包括项目取得的成果、影响战略环评效果的因素以及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引进此书,对于国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刘林山编著的这本《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以“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分布格局与区域差异”为主题,从宏观角度,着眼于自然保护区域性分异,对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与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依据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全国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为主)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由李钢等编著。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一项政策是否应推出的维度。《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将一项政策对环境、物价、就业、社会公平的影响统一转换为价值量,实现对非价值量的价值化转化。从而可以终用一个量纲来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进而进行政策决策。
内容概述 气候灾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它就像高悬在众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承重的生命之线一旦崩断,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人类之殇——本书以科普的形式、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当前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严峻程度、人类可能面临的可怕厄运、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在当今中国发出了生态危机的强音,令人振聋发聩,促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视野之广、观念之新堪称凤毛麟角,是一部能够从思想观念深处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优秀著作。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之殇》 类别:科普书籍 作者:马清平 页数: 238 页 字数: 22.5 万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二、作者简介 马清平, 1962 年出生, 1984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潍坊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