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2016年、2017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讨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研讨会已召开了2次,包括2个开幕式致辞和6个专题。研讨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均进入了书稿。全书内容分9个部分(含附录),对应相应的专题,具体为:环境治理转型与环保治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这6个专题均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总体看,问题导向突出,逻辑架构完整,框架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 林业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及山西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 持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已经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工作 有章可循,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洪亮、张峰主编的《山西芦芽山***自然保 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内容包括保护区概况, 大型真菌、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植被类型、昆虫 、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植物资源,以 及生态旅游和保护区评价等。
企业获得 20000认证,是实现国际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认可的途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合格评定领域将该系列标准作为认证认可的标准之一,从业人员在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的同时也更关注到标准的本质,更愿意进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本书为有意愿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扎实掌握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感兴趣的人员提供指导。 本书的编写主要参考了/IEC 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同时融合了作者在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企业审核经验。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在全面总结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决策优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典型煤炭矿区超化矿的煤炭生产为应用对象,重点分析了煤炭矿区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潜力,以“十二五”规划期内原煤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少作为优化的三个目标,考虑资源、工序、资金和环保等多个约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决策视角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中国现阶段典型煤矿节能减排投资的决策需要,能够对矿区制定节能减排投资计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辽河流域水环境与产业结构优化》以2006年为基准年,以辽宁省辽河流域内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四条水系为主要研究单元,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营口、辽阳、铁岭八地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流域内产业结构特点和水环境污染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把水资源和水环境要素纳入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范围,以工业产业为重点,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从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工业结构调整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辽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工业产业布局方案和管理机制,并以流域内典型行业中的钢铁行业为例开展循环经济实证研究,通过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用水优化,实现节水减排目的。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多哈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低碳城镇化这一国内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配以大量的城市案例分析,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有关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台性读物。
中央纪委监察部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监察局编著的《环保系统党员干部警示录》是驻部监察局近年来组织编写的第3本案例警示教材,旨在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采用纪实方式,除了对相对人犯罪形态,蜕变轨迹进行多视角、宽幅度、全景式描述,还立足于给人以很强的启迪和警示。以促进强化党员干部的红线思维,底线意识,在仰望道德高地的同时,牢牢守住法纪底线,始终做到两袖清风、秉公用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绚烂的人生光彩,收获成功的快乐!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是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而生物多样性如何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专辑以生物多样性为主,收录了关于全球变化的15篇论文。论文内容包括中国地学发展的策略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国家经济指标的关系;全球鸟类体型大小、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大小、物种丰富度、不同分类层次上进化起源、物种更替率等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鸟类生态学变量与鸟类分化过程的关系;地方特有鸟类随气候变化的预测方法及保护意义;生物特征与环境要素和系统发育信息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科学;人为生态群系分类和生态系统预测。 本辑对从事地学、生态学、地学统计学、生物多样性、土地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科学和地球系统模拟研究的学者有一定参考价
《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从国际、国内城市矿产的发展历程着手,介绍了城市矿产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积极意义,探讨了我国典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现状及典型示范基地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识别了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后展望了我国城市矿产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的出版能够对我国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的形势、成员国的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概况、区域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合作形势和建议等进行整体阐述;下篇从国家概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以及国际环境合作4个方面对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塔、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做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物等使我国农村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问题的经济机理分析与管理创新制度研究》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管理相关问题背后的经济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刻画出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全貌和变迁历程,厘清宏观经济发展、微观经济主体与农村水环境污染之间的作用机理,探讨制度安排对农村水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并在总结国外农村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水环境防治机制与管理体系,对创新农村水环境管理制度做出有益探索,以期为我国农村水环境管理实践提供系统完整的参考依据。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 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 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 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 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 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 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 ,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 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 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 ”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四部分“中国 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 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
同已有的自然保护区评价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显著不同,《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作为保护的对象,从多维视角论述环境伦理、民族文化、古代生态智慧和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自然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自然保护行为进行经济学解释。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功能、结构及规划设计作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后,介绍目前自然保护的热点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对于自然保护问题的探讨,宏观论述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重视对前沿发展动态的把握,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构自然保护学框架的全新尝试。 目前,国家把“生态文明
本套《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司法、教育、环保、交通、住房、民族、扶贫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丛书用具体的事实和鲜活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低碳发展(英文版)》,由苏伟编著。
目前介绍西南地区生态恢复(修复)案例教材,特别是高寒湿地和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案例教材极少见。本书根据教学需要,围绕西南地区山地丘陵生态恢复、地震灾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高寒湿地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方面,先概述了每个方面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然后展示了9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均来源于编委会成员参与的项目,并参考、吸收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本书。教材案例原创性强,并有较为突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绿色发展(英文版)》介绍:China, the largest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going all out to build itself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uring this critical stage of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Efforts are beingmade to tackl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result from thecountry's current economic mod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patterns. We need to 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changing theeconomic mode, 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ourconsumption patterns. Taking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thebasis for state policies, China is working to optimize its economicdevelopment, striving for a win-win success in terms of developing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摘要》概括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要点、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要点。对中国环境形势、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若干认识、新形势下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战略思想、方针、目标、战略任务、对策与措施等进行精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