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从地下空间环境舒适安全、系统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城市地下空间热湿负荷计算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舒适性指标体系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和相关设备;城市地下空间噪声控制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采光及照明设计技术和城市地下空间节能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等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本书由姚杨主编。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该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大、人均土地面积稀少,致使生态负荷严峻、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下降明显,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环渤海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属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种类和格局复杂多样、脆弱多变,极易因外界人为干扰或者自然力影响而发生退化乃至衰败,进而危及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在系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以深入分析该地区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格局和环境质量,深入分析生态环境胁迫因子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能够为促进区域人地和谐、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
本书基于党的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即“水十条”及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等大背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通过对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回顾,对尾水型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景观设计、防渗设计与施工、填料设计与施工、防堵塞设计、植物设计和湿地工程运营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介绍了九个各具特点的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生态功能是草地的*大功能,草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在国家保障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本书的研究表明,我国草地资源总体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而且未来草地生态安全和草地生产力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开垦开荒、工业化开矿与城镇化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胁迫作用不断增强,造成草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的严重退化,必须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草地保护与建设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本书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及保障措施,并提出了重点实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战略、发展草牧业与保障食物安全战略和粮草兼顾农业转型的示范基地工程、启动国家草地生态安全和草业发展研发计划等八项政策建议。
雷廷武、蔡强国、郑明国、屈丽琴、孙莉英等编著的《流域水土流失模拟方法(精)》对国内外水土流失模型模拟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在流域水土流失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有:流域水土流失模型的概念、类型、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国内外主要水土流失模型;流域水沙关系模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水土流失经验模型;流域水土流失干旱指数主控因子模型;流域次暴雨产流与产沙无量纲模型;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统计模型;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物理模型。 本书可供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流域地貌、生态环境、水文、自然地理、国土整治、土壤物理和水利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是在《环境保护基础教程》版及修订版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专家学者重新编写的,本书全面介绍了环境保护基础、环境管理、环境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环保干部岗位培训教材。它以适用于市级环保局长的岗位培训为基本目标,也可作为省级环保局长培训的参考材料和县级环保局长培训的选用材料,同时还可作为党政干部学习环保知识的阅读材料。
本书以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并研究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适用性。全书围绕环境成本确认标准可操作性的论证、计量方法合理性的选择、控制效果的预期评价三个关键问题,界定了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的具体判别标准,提出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计量依据及分配方法,具体实践了企业环境成本全过程有效控制的可行性。
《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二期丛书的挈领分册。《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包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国际比较、生态文明统计核算、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农业发展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和分析,以及生态文明示范与典型地区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并总结和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课题研究则一共分为四部分,是综合报告所提出的各个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也是《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各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