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2019年中国地震局给防灾科技学院下达了 大地震防抗救成功案例研究及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 任务,学院随即成立了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成功案例研究和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多次实地走访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板重灾区 北川羌族自治县,访谈交流近百人次,悉心编录了24个震时避险案例和11个自救互救案例,并根据当事人自述将案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让读者切身体会和洞察每个案例中的求生秘诀。 《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案例及指南:基于汶川8.0级地震北川现场调查》编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案例进行点评,深入发掘案例精髓和指导价值,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震时避险和自救互救进一步总结共性、提炼精华,形成经验启示录,以期在对基层地震工作者进行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时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
姜晓明主编的《城市内涝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针对社会公众,结合目前城市内涝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以图文结合、言简意赅的科普读物形式,重点介绍公众面对突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灾害所应了解的基本 知识和应采取的防范及自我救助措施。内容包括:城市内涝灾害基本知识;城市内涝灾害社会防范知识及 应对措施;城市内涝灾害个人防范及自救知识。 《城市内涝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可用于向大众普及防灾自救知识,也可作为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学 习灾害预防及自救的手册。
本书在“山东省城市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课题(山东省2003年重点科技发展计划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章,约45万字。书中对山东省重点城市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研究,充分挖掘、整理、分析了历史时期发生于山东省各主要城市的自然灾害史料,从分析阐迷其灾情特点,防灾救灾的经验教训入手,战略性地提出综合的减灾对策与建议。对于政府制定城市防灾减灾预案,编制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制定经济建设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给出了山东省各主要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历史规律、防灾减灾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认识各种城市自然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份值,同时对预防城市人为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山东省城市防灾减灾、制定城市防灾规划和减灾预案,城市规划、物资储备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地震、海啸、飓风、洪水、蝗灾,恣意肆虐的自然灾害无情地吞噬着成千上方人的生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中华大地上造成了空前的劫难;1997年历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引发了各种灾害;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2005年的卡特林娜飓风迫使美国放弃一座大都市;还有那步步紧逼的禽流感,更像一柄寒光闪闪的“达摩克里斯利剑”……本书历数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16大自然灾难,选取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并曾给人类带来过惨重劫难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详述灾难发生的前因后果、相关的科学知识、应对策略以及相应的经验、教训。探寻现代化进程中以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生态系统变迁的原因和规律,为最终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核辐射·地震·海啸120问》选取公众最感兴趣的120个问题,以问答形式,分核辐射、地震、海啸三个篇章,从基本知识、灾害预报、灾害防护等角度,向广大公众介绍相关地质灾害和核泄漏事故中防护与自救的基本方法。书中特别解答了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包括防辐射服有用吗、人体能够承受的辐射剂量是多少、辐射防护的方法有哪些、超级月亮会引起海啸吗等等,用科普知识帮助广大读者架起一面自我保护的“盾牌”。
本书着重介绍了国外主要国家防灾救灾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动作过程,归纳总结了国外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做法、经验和启示。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国外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背景、美国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德国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针对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水危机——洪水威胁、食用水短缺、水质恶化、荒漠化及沙尘暴,提出改善水环境现状的新理念、新方法,尤其是建设海洋水库的构想。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综述,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用新战略开源的可能性,南水北调,修复海河流域的水生环境,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黄河治理方略,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及解决方略,淮河流域的旱、涝、脏水治理,海岛、沿海地区的财富——入海淡水,泊泊水库的小环境治理,荒漠化治理等。 本书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创造性,可供计划管理决策部门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水利工程、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关心“水问题”的普通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