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生态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前半部分(章至第三章)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蓝藻水华的类型、暴发机制及危害,比较了治理蓝藻水华的不同途径,然后从生态治理和生物操作技术角度,结合水文动力学,提出了生态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思路,即“生态陷阱”治理蓝藻水华。该技术利用风场、水体流场和蓝藻自身水平迁移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早期,识别出大面积水体蓝藻控制的关键区域(这些关键区域是蓝藻早期暴发的重点区域,相对整个水域而言,面积较小,易于实行低成本的人工控制),并在这些关键区域内利用水流流量调控结合食物链控藻方法,建立了蓝藻、滤食鱼类、底栖动物三者的全新动态关系模式;同时发展出水体浊度调控技术.充分发挥了滤食鱼类形成泥质含藻粪便的作用,使大量蓝藻随之沉至库底而不致再度*扩散,并被底
《生态经济:污染与灾害管理及经济控制》为生态圈3号系列丛书系列之一,重点是通过对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问题做一个整体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全球污染的重点行业和部门,以污染控制的角度来简单介绍环境治理的技术手段,并主要阐述说明非技术性手段(法规、经济调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的作用;分析经济调控对于防治污染问题的贡献,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污染控制政策的分析等。
王晟编著的《环境工程经济分析》是一本风格鲜明、精心编著的工程经济学教材。它的特色在于,从经济学角度将决策分析贯穿于环境工程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方面,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对问题的定量分析,在有限的篇幅和课时内,*限度地提高环境工程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经济评价能力。 全书包括四个部分:部分(第1章)阐述环境工程经济分析的定位、作用和内容;第二部分(第 2-5 章)介绍环境工程项目的财务费用、效益、税收优惠和融资;第三部分(第6-9章)介绍现金流等值换算与方案经济比选,以及环境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与风险分析;第四部分(第10-11章)介绍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与环境规制的经济影响分析。 本书是同济大学“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也可供对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感兴趣
本书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概述,相关政策、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介绍,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与事故初期处置,环境应急污染监测,应急污染处置工艺技术简介,环境应急处置配套设施土建工程技术,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现场组织与管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防,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工程实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中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做了全面介绍,系统性梳理了现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应急污染监测技术以及处理技术,本专著还收集编写了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典型的应急处置案例,为今后的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和处置提供了技术参考与经验总结。本书可供环境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技术人员、应急处置专家及相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陈健鹏编著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按照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交易*、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研究与开发政策的逻辑顺序,全面地扫描了欧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伞形国家集团(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试图反映气候政策工具应用“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的特征。以“批判的视角”对当前热议的碳税、碳市场(基于总量控制的配额市场)两种政策工具进行重新审视。《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减排的政策,进行了国内外比较,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中国现阶段减排政策的思路和建议。本书既不主张现阶段推出碳税,也不认为在减排问题上对碳市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厌氧消化的原理和原料特性分析基础上,以北方典型的玉米秸秆为研究底物,针对秸秆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的原料生物降解率低、产气效率低、厌氧消化装置启动时间长、缺乏适宜的接种物等问题,从驯化适合秸秆厌氧消化产沼的接种物、探索绿色高效的预处理技术以及阐明外源氮对秸秆降解的影响机制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结果可为农作物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生物质固体废物的能源化利用,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可供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设施栽培与普通农田相比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是一类相对较特殊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施菜地土壤的酸化、盐渍化、养分过度累积等问题,均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特异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在作者们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设施农田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分析、重金属迁移累积特性及如何更加全面、高效地通过农艺措施调控、寻找新的方法、材料新技术等合理高效地控制重金属在蔬菜中的累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社会-生态框架的区域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分区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为解决设施农业产地环境健康及人们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该书在对农业发展中面源环境问题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借助EKC 分析工具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演变规律,判断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或者改善的拐点;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测度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并考察其时空格局;借鉴和评价国外农业面源管理政策,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