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河流建坝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防洪、发电和水资源时空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建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是国际生态水利研究热点,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新形势下,已成为河流生态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生态水力学:河流建坝水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选取南北流向跨境河流澜沧江和东西流向的境内河流长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建坝对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水生生物生境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多维调控技术,并介绍了不同应用实例。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以提高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为导向,以探索研究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为目的,围绕区域、地块和行业等多个尺度, 利用海量多源异构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提出大数据支持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策略与路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大数据系统、污染智能识别、污染源-汇关系诊断、多介质污染联合预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模型系统。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总结作者近5年的研究成果,首先综述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概况、矿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和治理修复技术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然后分别针对矿区重金属酸性水微生物处理、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河流植物修复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主要介绍耐酸吸附水体重金属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固定化和去除机理,河流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水生植物优选与搭配、微生物耦合水生植物修复等;*后阐述矿区受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陆生植物修复、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效富集重金属陆生植物优选、搭配与机理,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内生菌的选育、内生菌对宿主和非宿主植物的强化修复效果与机制。《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直观展示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实践。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与技术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概念、目标、特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与类型。第二部分应用实践包括第三章至第九章,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耕地污染生态修复、场地污染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修复、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中的调查分析,同时展示了 16个修复案例。
本书从砷与锑的化学性质、环境赋存形态等化学基础出发,论述环境中砷与锑的污染成因、多介质界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总结归纳砷与锑的先进分析技术与现场检测手段,并从污染源阻断等角度,论述砷与锑污染阻控与修复技术原理。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砷与锑的赋存形态与配位化学、环境中砷与锑的形态分析方法、砷与锑现场分析技术、微生物介导下砷与锑的形态转化机制,以及环境水体和土壤基质中砷与锑的污染防治技术与修复原理。
碳减排工程的科学实施与系统管理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书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上篇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简称“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即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简称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
本书围绕河流生境修复中的水动力学问题,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鱼类等水生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水生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结构和物质输运规律、缓滞河段藻类繁殖与暴发的水动力机制、典型流场中的鱼类游泳行为特性及水动力-水质-水生物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这些理论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洲滩植被化守护、鱼类生境保护与修复、生态调节坝“调度控藻”等。本书旨在推动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发展,使读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态水力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生境修复技术。
本书是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及分类指导方案研编的工具书。在全面分析我国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给出了编制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技术流程及主要方法,包括湖泊污染特征及受损成因诊断方法、湖泊流域环境压力诊断方法、湖泊分阶段的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目标确定方法、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湖泊营养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等,并以长江流域、云贵高原湖区滇池、东部平原湖区巢湖为例,给出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编制案例。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最大障碍。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围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理论及江苏实践,首先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利用与修复概述,随后重点介绍耕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阈值及类别划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钝化调控原理与技术、水分调控原理与技术、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最后介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设备和修复剂施用设备。
本书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年度系列报告(2023年),对我国城市雨污管网发展历程展开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预判与建议。全书共8章,介绍国内外雨污排水管网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当前我国雨污管网建设运维管控瓶颈;在全面剖析雨污管网与城市水环境、水资源、安全等关系基础上,明确管网发展的功能和目标;对我国雨污管网政策与标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介绍国内主要城市雨污管网资产管理模式。
本书以“采动工程地质环境演化与灾变”理论为指导,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矿区为靶区,以煤炭开采水害防治、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建立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划分方法,构建了生态-水-煤系地质结构组成模型,阐明了区域类型分布特征;系统研究了我国西北N2红土工程地质属性及其区域性质差异、受采动影响工程地质属性变化及隔水性再造特征;发现了侏罗系煤层覆岩整体状结构是造成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异常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特征规律,建立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公式;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开采四种顶板水害模式,阐明了不同模式的水害形成条件、特征和过程机理,提出了新的水害评价和预测方法,建立了分类防治技术体系;基于水害防治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理念,创建了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及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大科技工程和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构建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本书在上述三大技术体系的框架下,主要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前景、有工程应用、已取得成效的219项关键技术,涵盖以下七个技术领域: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流水体生态修复、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