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以欧盟无机化工行业(氨、酸和化肥)污染综合控制的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无机化工行业实际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无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的通用BAT技术(章),以及氨(第二章)、硝酸(第三章)、硫酸(第四章)、磷酸(第五章)、氢氟酸(第六章)、氮磷钾化肥、硝酸钙(第7章)、尿素与硝铵尿素(第八章)、硝酸铵与硝酸铵钙(第九章)、过磷酸钙(第十章)等重点大宗无机化学品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都有严重影响。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模型模拟等。基于外场观测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本书研究了典型地区北京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大气污染特征,指认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物种;利用烟雾箱实验系统,考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各主要前体物的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了无机颗粒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规律;构建了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箱式模型,分别在箱式模型和大尺度的空气质量模型中引入烟雾箱实验量化结果,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
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可利用高活性自由基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是分解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极具前景的技术。本书介绍催化臭氧氧化、非均相类芬顿、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电化学和光催化等典型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在水中POPs等难降解性有机物去除研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以强化高级氧化还原过程为目标的高效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新型反应器的构建、与其他技术的耦合方法和原理等。
长江河口生境条件特殊,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全球重要生态敏感区,建有上海特大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江是我国为重要的物资流通黄金水道,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实施,长江航运业快速发展,长江口突发大型溢油事故发生概率加大,对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河口湿地溢油事故污染影响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以长江口白茆沙 12 30 典型河口溢油事故为例,基于近3年的野外实地观测,研究了事故发生后,河口滩涂湿地环境中沉积物和水体受到的污染影响,以及污染胁迫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典型物种的动态响应特征,开展了河口溢油事故生态损害评估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了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度建议,研究构建了全过程的溢油事故相关研
针对当前巢湖水环境质量恶化、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胁迫加剧的现实问题,本专著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研究",综合开展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调查,分析巢湖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格局特征的空间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流域人类活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因子。建立水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针对巢湖流域的特征,从化学完整性、物理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分别建立适合巢湖流域的河流、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本专著有助于丰富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同类型流域的水生态管理和环境监测具有借鉴作用。
变化环境下区域水资源变异问题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导致的区域水资源变异问题,系统地介绍作者关于在变化环境下地表水资源变异问题的研究成果。全书由16章构成,主要部分有两篇:篇为理论方法,主要介绍针对水资源变异问题所采用的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变化环境下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原理,以及基于跳跃分析、线性趋势、降雨-径流关系、非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的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第二篇为变异问题,也是变化环境下区域水资源变异问题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了变化环境下区域水资源时间尺度变异、空间尺度变异、年内分配变异、水资源变异归因、水资源评价方法选择、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变异综合评价等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对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配置、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变
利用绿色化学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4)对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处理,是一项国际前沿性研究课题,也是一种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BR》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KMnO4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规律、氧化产物及反应机理的专著,阐述KMnO4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动力学常数的变化规律、氧化产物的生成机制与反应路径,揭示原位生成溶解性中间价态锰[Mn(III)]和固态纳米二氧化锰(MnO2)在KMnO4氧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KMnO4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为KMnO4除污染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邓启红主编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围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针对儿童健康、细颗粒物污染(PM2.5)、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绿色建筑、家具污染物散发及车内空气污染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目前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城市群空气污染的扩散与协调治理 以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为例》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成渝城市群为案例,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六种空气污染物进行健康诊断;其次,运用P-S-R理论搭建城市群与其空气环境关系的理论框架及作用机理,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 人文-自然 综合影响因子体系;再次,从城市群空间视角出发,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成渝城市群空气污染内外两方面的影响机制;后,根据其影响机制提出精准的区域联防联控策略,为城市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套丛书紧密联系日益引起关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其对健康影响问题,系统阐述国内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成果,包括空气(大气与室内空气)、水、土壤和食品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重金属污染人群的健康效应评价技术,特别剖析了雾霾、装修污染物、藻类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重点环境问题。丛书分为《空气污染与健康》《水污染与健康》《土壤污染与健康》《食品污染与健康》《环境重金属污染人群健康风险和损害评估技术》五册。 《空气污染与健康》 结合国内环境现状,系统整理近十年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成果,分为大气污染与室内空气污染两部分,阐述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室内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等一系列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其与健康的关系,特别关注了雾霾、室内装修污染物、大气污染与癌症等重点环境问题。
土壤修复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又是土壤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是具有**使用功能和*小环境负荷的各类材料,具有功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三大特点。针对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中的土壤修复,《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根据作者在环境材料方面的科研实践,结合相关研究进展编写而成。《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在对环境材料理论和矿区土壤修复原理介绍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矿业废弃物堆场复垦和盐碱地等退化土壤的修复和改良,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治理中环境材料的应用进行综合介绍,对保水剂和腐殖酸两类材料及复合材料在土壤修复和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总结。
《蓝藻水华生态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前半部分(章至第三章)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蓝藻水华的类型、暴发机制及危害,比较了治理蓝藻水华的不同途径,然后从生态治理和生物操作技术角度,结合水文动力学,提出了生态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思路,即“生态陷阱”治理蓝藻水华。该技术利用风场、水体流场和蓝藻自身水平迁移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早期,识别出大面积水体蓝藻控制的关键区域(这些关键区域是蓝藻早期暴发的重点区域,相对整个水域而言,面积较小,易于实行低成本的人工控制),并在这些关键区域内利用水流流量调控结合食物链控藻方法,建立了蓝藻、滤食鱼类、底栖动物三者的全新动态关系模式;同时发展出水体浊度调控技术.充分发挥了滤食鱼类形成泥质含藻粪便的作用,使大量蓝藻随之沉至库底而不致再度*扩散,并被底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本书是一部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工业烟尘减排和回收利用原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炼焦工业、耐火材料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烟尘来源、烟尘排放特点、烟尘减排主要技术以及烟尘回收利用技术。 本书特点是内容丰富、概念清楚、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可供大气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的过程、材料与技术进行研究与总结,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氧化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的吸脱附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离子体降解过程与技术、其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净化过程与协同控制技术等内容。
《晋陕蒙接壤区大型煤炭基地地下水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面向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 在总结以往研究与实践成果基础上, 以大型煤炭基地的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为系统, 采用先进的综合探测技术与试验方法, 研究了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系统响应及保护关键技术, 揭示了煤炭开采“三类地下水” (地表土壤水?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的运移规律, 分析了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的转化关系, 建立了水资源优化利用调控模型, 提出了地表生态损伤控制?裂缝分类治理?植物筛选配置?菌根修复?土壤改良与保水等关键技术, 并通过典型生态立地条件下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保护利用和地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试验, 形成了大型煤炭基地地下水保护利用与地表生态修复模式和关键技术。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编 著者贺克斌、霍红、王岐东、姚志良。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针 对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 动态,探讨了控制技术、行驶工况、交通流特征等因 素影响机动车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定量表征方法;论述 了基于实验室测试、在路测试、现场调查和模型模拟 等分析手段解析关键参数与排放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 和物理建模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分析层面总 结并比较了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技术和排放清单建立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优势;应用各模型技术方法定量分 析了全国、区域和城市多种尺度和分辨率的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特征。 本书可供科研院所及环境管理部门从事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模拟和控制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 院校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