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方法验证实例》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村镇建设生态安全评估与绿色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2018YFD1100104)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区域/类型村镇建设主导生态功能辨识研究,村镇承载力测算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对村镇建设的约束影响,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发展的适宜产业与优化途径,美丽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部分。研究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凝结了课题组30余位研究人员 4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敬意。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仍有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提出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明确要求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庙岛群岛纵列于渤海海峡之中,处于渤海和黄海交汇之界,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以图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图片均为各年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要素的分布图,具体包括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海水环境要素分布图,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等沉积环境要素分布图,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分布图。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
《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岩溶水作为岩溶区主要供水水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岩溶水系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极大威胁。《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以岩溶动力学理论和环境科学为指导,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南方岩溶区水循环与污染特征,详细阐述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程序与主要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明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的关键技术方法。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