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近十年来的玉米栽培领域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最新关键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产业概况,玉米生物学基础,玉米主要栽培及推广品种,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玉米肥料使用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贮藏技术、特用玉米栽培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普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和农业工程、农业经济领域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现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普团队带头人。全书围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的精神主线,选取28个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作物种子,讲述种子与人类携手成长、改变世界的传奇故事,揭示 小种子大能量 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与冷知识,探访科学家们与种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感受体验一段有关作物生命缘起与轮回的非凡之旅。
张丽兵教授多年来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寻找人类未知的蕨类植物。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峡谷,还有路边淳朴的村民小院、简陋的乡间旅馆,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 他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植物新种的发现过程 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从几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绳索攀爬、蹚过湍急的河流 摔伤、遭遇毒蛇、被马蜂叮咬是家常便饭。书中大量真实的物种和生境的现场照片,让读者仿佛也跟随着作者的脚踪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探险。他还记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实生活和已遭破坏的生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贯穿这本书的暗线。 该书也是实用的深度旅游指南,含有泰国、菲律宾及中国西南地区当地大量美食、风土文化及旅馆信息。
《中国农业通史》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农史界权威专家参与研究、编写工作,是一部开创性的大型学术著作。 《中国农业通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巨幅画卷!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源通流畅,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农业通史》共10卷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 三农 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册是《原始社会卷》,共十章。
本报告全面地反映了2023年国内外经贸环境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2023年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形势,分品种、分地区地介绍了农产品贸易发展水平,专题部分介绍了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2023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与农产品贸易、农业贸易谈判、农业贸易救济、农业产业安全等,附有2023年农业贸易大事记和年度贸易相关数据。
稿件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为菊芋品种选育、菊芋饲料生物学特性评价与奶牛乳房炎防治研究进展,其中,章总结了菊芋品种的选育进展,总结不同菊芋品种品系的生物产量、农业形状及不同菊芋部位的营养价值特征,包括其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与饲用价值及生理功能,第二章系统综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乳房炎的致病因素、防治措施以及胃肠道菌群与乳房炎的关联性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为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全面介绍了团队近四年开展的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进展,由7章内容组成,包括,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牛乳中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奶牛胃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基于瘤胃体外模拟技术探究菊粉在奶牛瘤胃中的适宜添加范围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2%,占国土面积的40.9%,为全国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还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突发性、暴发性草原害虫增多,加剧了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严重威胁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本书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西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大同市重点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8篇23章分别介绍:第一篇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综述 ;第二篇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三篇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第四篇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第五篇藜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第六篇绿豆种质资源研究;第七篇小豆种质资源研究;第八篇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本年鉴较系统地记述了我国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等贯彻执行情况;有关领导、专家对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论述;本领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综述;简介了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名、优、特、新产品;登载了农产品加工业的 外统计资料;记载了相关的 标准、行业标准、专利以及本行业的大事记。本年鉴资料新颖、准确、科学、翔实,内容丰富,可供政府管理部门、协会、学会、中介组织、生产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策划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本书分为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图像史学研究和民俗研究三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篇章就收录了《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再探讨》《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等文章,图像史学研究篇章收录了《让图像“说话”: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其限度分析》等文章。全书围绕农耕文明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展现中国古代传统民俗发展变化,展现了作者重点关注的农史与农村社会史、图像史学以及民俗研究等领域。
.
本书精选在我国批准登记的300余个农药产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品种内容包括农药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剂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写使用方法。简要介绍农药选购、农药配制、农药施用、施药安全防护、剩余农药与农药废弃物处置等知识。附录为我国禁用、限用农药的相关规定。附有安全使用农药彩图。
本书介绍了桑树的生物学知识桑树在中国的分布桑树的栽培历史我国历次古桑资源考察的成果古桑资源的分布与生存现状以及详细记录了部分古桑资源生境条件准确地理位置主要形态特征植株生存状况与生长态势等对古桑资源进行了编号和记录除原产地保护外大多已采集穗条繁殖 的植株后保存入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本书是我国古桑资源普查的部分成果有助于跟踪监测与保护古桑资源该书图文并茂可供桑树相关科研人员蚕业技术人员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及古木爱好者等参考
本书的出版得到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 一带一路 框架下农业资源走廊建设问题研究(2021GGJS061)、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国际粮食资源利用机制与制度优化研究 (20BGJ016)、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 以大食物观保障江西省粮食安全的路径研究 (23ZXYB10)、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 农业强国视域下我国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 (23GJPY13)资助。
本书是将分析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融于一体,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性,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编写的供高等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本书根据食品行业对乳制品检验检测岗位(群)及各技术领域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选择编排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违法添加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污染。此著作以求为乳制品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球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路径与科技产业发展态势研究》一书,作为《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态势研究丛书》之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专业团队的连续出版物。本书着眼于全球合成生物学的政策布局和研发技术,从战略计划和科研现状来梳理全球合成生物学政策布局发展路径,从知识产权布局、技术发展路线、金融市场投资等角度来深入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重点。图书图文并茂,可供农业信息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学生和合成生物学方向的人士参考。
《中国科技评估发展报告2022》是该报告的完善和延续,整合了其中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了近些年科技评估发展情况,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 《中国科技评估发展报告2022》分为两部分,首*分由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组织全国科技评估机构协作网成员单位编写,总结了我国科技评估发展历程,梳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理论与方法、标准化建设、机构与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情况,对科技评估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第二部分由有关评估机构供稿,介绍各类型科技评估案例并总结经验,为相关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肉牛产业发展概况、牛场和圈舍建设、肉牛营养和饲料、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肉牛生殖基础与繁殖关键技术、肉牛品种的选择及杂交繁育、肉牛养殖场建设与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肉牛的福利养殖、肉牛生态养殖新技术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突出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优选性,为肉牛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对从事肉牛生产的技术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深入研究了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涵与特征、广东省农业孵化载体的现状、挑战与机遇,旨在促进农业创新和发展。书中分析了当前农业孵化的主要模式和成功案例,探讨了新技术、新业态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作者结合理论与实证,通过对广东地区农业产业链的综合调研,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支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整本书为广东省农业孵化载体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在农业科技查新检索工作中存在的对科技查新工作宣传不够,数据库及文献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查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查新人员受专业的限制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王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始建于1956年,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22个研究所(中心),12个国家(国际)研究、检测机构、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全院总占地面积1640公顷,其中研究及试验用地1529公顷。职工总数2905人,在职职工1594人,其中科技人员881人,高级研究人员330人。
山西农业大学杜俊杰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欧李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30多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将这一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好的结果。 杜俊杰教授从青年时开始便立志研究欧李,克服重重困难,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其中,带出了一支欧李研究队伍,建立了欧李种质资源库,选育出我国di一个欧李品种以及后续多个品种,完成了配套的繁育和栽培技术,研发了十多种欧李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支撑着欧李产业发展。他将这种鲜为人知的野生果树发展到产业化开发阶段,是我国近些年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杜俊杰教授退休之后,仍然热衷于欧李的研究与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中国特有林果 欧李》一书。
`
本书以光伏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为核心,兼顾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内容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农业的概念与分类、光伏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光伏农业光电系统设计,以及光伏种植园区、光伏渔场和光伏畜禽场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案例。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规划设计和工程应用,旨在促进我国光伏农业产业的高效耦合发展。本书可供从事光伏复合发电工程开发及光伏农业耦合生产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光伏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