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普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和农业工程、农业经济领域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现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普团队带头人。全书围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的精神主线,选取28个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作物种子,讲述种子与人类携手成长、改变世界的传奇故事,揭示 小种子大能量 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与冷知识,探访科学家们与种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感受体验一段有关作物生命缘起与轮回的非凡之旅。
《甘薯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为系列图书 甘薯病虫草害的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 中的第二册,共分为4章,第1章至第4章以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及螨类、钻蛀害虫和地下害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36种食叶害虫、19种刺吸及螨类害虫、10种钻蛀害虫和15种类地下虫害,每种虫害详细介绍了分布与危害、为害症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并配以多幅清晰的原色生态照片,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旨在帮助农业技术员和种植户精准识别、科学有效绿色防控甘薯病虫草害,从而实现保产增收、减损增效。
本年鉴较系统地记述了我国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等贯彻执行情况;有关领导、专家对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论述;本领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综述;简介了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名、优、特、新产品;登载了农产品加工业的 外统计资料;记载了相关的 标准、行业标准、专利以及本行业的大事记。本年鉴资料新颖、准确、科学、翔实,内容丰富,可供政府管理部门、协会、学会、中介组织、生产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策划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中国农业通史》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农史界权威专家参与研究、编写工作,是一部开创性的大型学术著作。 《中国农业通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巨幅画卷!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源通流畅,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农业通史》共10卷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 三农 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册是《原始社会卷》,共十章。
本书主要介绍了肉牛产业发展概况、牛场和圈舍建设、肉牛营养和饲料、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肉牛生殖基础与繁殖关键技术、肉牛品种的选择及杂交繁育、肉牛养殖场建设与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肉牛的福利养殖、肉牛生态养殖新技术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突出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优选性,为肉牛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对从事肉牛生产的技术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利用核酸及纳米材料的特点,结合分析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新的分子识别方法及信号转换与放大方法的建立,构建了一种荧光增强型伴刀豆球蛋白A(ConA)生物传感器、一种新型的荧光增强型腺苷传感器、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新型荧光增强型传感器用于腺苷检测、基于末端保护和核酸外切酶Ⅲ(ExoⅢ)信号放大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增强型链霉亲和素传感器,这4种新型荧光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本书中所介绍的研究方法可以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传感器及生物分析领域,例如与生命活动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蛋白质、小分子等目标物的定量检测,与传统生物传感器相比,具有更快速、更简单、成本更低的优势,对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相关研究及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意义。
`
矿区复垦土壤质量演变与定向培育技术原理是复垦土壤质量提升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书是徐明岗院士团队的昀新研究成果,在论述我国煤矿区耕地损毁现状和复垦区划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复垦耕地的质量演变特征及其人为培肥管理措施的影响,提出了复垦土壤定向培育的原理和技术途径。书中主要介绍了不同复垦方式、不同培肥措施及不同复垦年限下,复垦土壤结构、有机质、氮素、磷素、微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耕地质量要素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复垦土壤固碳等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快速提升的技术措施。
《农业定量遥感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农业定量遥感电磁物理基础、农学基础及农业定量遥感方法,深入探讨了作物种植类型与面积遥感监测、病虫害遥感监测、长势遥感监测、品质遥感监测、产量遥感估算等问题;并从方法论角度系统介绍了农田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反演方法,以及遥感反演地面验证数据获取方法;后,以ERDAS软件为例,系统演示了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等操作过程。
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中国农业科学2035发展战略》面向2035年,在对农业科学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形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科学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领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提出了加快农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本书还分别阐述了农学基础与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营养学、林学、草学、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食品科学等农业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全面推动数农融合的智慧农业成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对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本书针对食用菌行业工厂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用数字化、智能化和装备技术提升食用菌行业的数智化水平,转变发展方式,赋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食用菌工厂智慧化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信息精准感知、可靠传输、分析决策、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适于科研院所、大中院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致力于食用菌产业领域智慧化研究的相关人员。
.
《新鱼病图鉴:第2版》由(日)畑井喜司雄,(日)小川和夫编著
本报告全面地反映了2023年国内外经贸环境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2023年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形势,分品种、分地区地介绍了农产品贸易发展水平,专题部分介绍了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2023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与农产品贸易、农业贸易谈判、农业贸易救济、农业产业安全等,附有2023年农业贸易大事记和年度贸易相关数据。
本书系统总结了农业螨类在测序、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应用范例,旨在为从分子水平解析害螨的危害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并且为探索控制害螨的新型策略提供研究思路,同时结合农业螨类分子技术的研究水平展望螨类学未来发展的潜在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广大农业螨类研究领域的教师及学生参考使用。 前言 蜱螨学正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可追溯到 1952 年贝克(Baker)和沃顿(Wharton)发表的著作《蜱螨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carolog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蜱螨在医学和农业等领域造成的影响,蜱螨学研究更加系统和成熟。美国学者克兰茨(Krantz)等编写的《蜱螨学手册》(A manual of Acarology),对当代蜱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蜱螨分类系统被许多教材沿用至今。目前,
本书系统地介绍水稻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鉴定、遗传资源评价、经典(分子)遗传分析法等系列基本操作技术;水稻杂交法、常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变迁。展示水稻功能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标记的最新进展。阐述表型和基因(P-G,phenotype-genotype)在分子水平的有机结合及P-G应用技术。反映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建设方面获得的成果。全书共分4个部分12章,各章节前后呼应,又独立成章,是一本涵盖水稻遗传育种最新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参考书。
本书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及评估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模式和培训模式研发、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政策创设以及效果监测与评估等研究成果,反映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明确了我国主要农田土壤类型氮素转化特征和保持机理,阐明了主要作物高效利用氮素潜力及其生物学机制,揭示了典型农田肥料氮损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提出了作物氮素需求与土壤、肥料供氮时空匹配规律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与区域调控模式。
《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3》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全国畜牧总站联合编写的工具用书,本书包括生猪篇、蛋鸡篇、肉鸡篇、奶牛篇、肉牛篇、肉羊篇、肉鸭篇,涉及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现状、畜禽品种遗传改良进展、种畜禽场供种情况、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畜禽品种管理等内容。《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2》是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对于总结梳理2021年畜禽种业发展成果,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适合畜禽行业及相关人员阅读。
调亏灌溉是国际上□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灌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策略。其基本概念是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生理特性,在其生育期内的某一(些)阶段(时期)人为主动地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亏缺),调控地上和地下生长动态,促进生殖生长,控制营养生长,调节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从而提高经济产量,达到节水高效,高产优质和增加灌溉面积的目的。调亏灌溉方法关键在于从作物的生理角度出发,根据其需水特性进行主动地水分调亏处理,因而可以说调亏灌溉开辟了一条□佳调控水-土-植物-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新的灌水策略。因此,在黄淮海平原等水资源不足地区开展调亏灌溉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