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建立在作者近20年科研和教学工作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第一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基本概念、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基因型值和广义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6章为第二部分,介绍双亲群体遗传分析,包括两个座位的基因型理论频率和重组率估计方法、作图函数和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单标记分析、简单区间作图、完备区间作图、上位型互作及与环境互作的QTL作图方法等内容。第7~10章为第三部分,介绍多亲群体遗传分析,包括杂合亲本的杂交后代、纯系亲本的双交后代、多亲纯系后代、选择群体、自然群体和巢式杂交群体等多种类型群体的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第11~13章为第四部分,介绍育种模拟、预测和设计,包括育种过程的建模和
本书从我国农用地膜的应用与地膜残留污染的角度,以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分区域分绍了地膜主要应用模式和关键技术,以及地膜污染的特点,对地膜覆盖栽培与地膜污染防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促进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地膜污染问题的解决,为地膜应用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与环境管理、科研、生产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学生等参考。
作者近10年关注生物质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此10年中,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经历了启动、低潮和转暖三个阶段,本书共分3篇,综合篇、中国篇和前瞻篇,综合篇是资料和心得的整理,中国篇是参与的经历和感受,前瞻篇是对未来的展望。本书至今仍然对于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决胜生物质,一层含义是坚信生物质产业是时代的新生儿,必将造福于人类社会,我们应当为之呐喊和鼓噪,让世人更早跟多地认识它,这是一部宣言书,另一层含义是希望凡有志于生物质产业的仁人志士,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农林工作者等,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排除万难地去创造业绩,这是一部动员书。
加氧/增氧灌溉是节水灌溉领域新兴起的一项水肥气耦合技术。本书总结了研究者近年来在加氧/增氧灌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涵盖了加氧/增氧灌溉原理及装备研发、加氧/增氧灌溉水气传输特性及优化、加氧/增氧灌溉土壤湿润体内水氧变化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对作物根际环境改善效应、加氧/增氧灌溉作物生理生长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增产提质机理以及加氧/增氧灌溉主要温室气体产排效应等方面。
《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成分检测全书(2017版)》可分为两大部分,共13章。第1章至第五章为营养成分检测,包括糖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类、脂肪类、维生素类、灰分与矿物元素类,共80余种物质;第六章至第十三章为功能成分检测,包括多酚类、生物碱类、萜类、甾醇类、多糖与皂苷类、有机酸类、磷酸腺苷、核苷酸类及其他功能因子,共90余种物质。检测种类涵盖了水果、蔬菜、粮油、畜禽、蜂蜜、食用菌、茶叶、水产和乳品等农产品,门类齐全。 《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成分检测全书(2017版)》共收录了130余个检测方法,描述了各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原理、试剂和材料、使用设备、操作步骤、计算公式、参考图谱、定量限和检出限等内容。《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成分检测全书(2017版)》注重采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方法,有传统检测方法,也有现代检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有机肥安全利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畜禽有机肥质量特征,重金属、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典型污染物在农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基于污染物阻控的有机肥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基于农田土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技术和案例,还介绍了当前有机肥生产的主要技术工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二十一世纪以来连续发布20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17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品牌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研究报告(2023)》全面回顾、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农业品牌政策演变脉络、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包括国家、省级、市县级农业品牌政策演变和分析,以及国际品牌政策借鉴四个部分,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品牌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着力点和政策实施情况,为不断优化和创新农业品牌政策提供参考。
农业科技信息与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变为实际生产力的必要过程,是由研发、推广、应用等多主体构成的协同互动复杂系统。本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农业科技价值链理论、演化博弈论,采用文献计量法、问卷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shapley算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价值共创的农业科技信息与成果转化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调研案例总结典型的农业科技信息与成果转化模式及其利益分配机制,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主体在价值链、产业链上的作用、需求、连接点、制约点,剖析现有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的优劣势,探索性地构建由政府、专家、企业、农业服务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5个成果转化主体要素集成的协同转化的 复合三螺旋模式 。构建农业科技信息与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实证模型,解决多
科尔沁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紫花苜蓿作为当地主要的饲用作物,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如何科学管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则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本书针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设置不同的水分、肥料和品种等处理,通过对对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生物量等生产性能及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指标测定和分析,探讨科尔沁区域科学水肥管理技术,明晰该地区紫花苜蓿生长的因素及适宜栽培的苜蓿品种,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品种选择与肥料管理提供依据。
本书以福建特色芳香植物及大面积种植的芳香植物为原料,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精油和纯露,精油提取时间控制在4小时之内,纯露的收集量与原料重量的比例为1:1。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分别对精油和纯露的挥发性成分及纯露液相化学成分进行检测,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 2019标准谱库和人工谱图解析对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液相化学成分通过metlin、HMDB、mzCloud和mzVault数据库比对和人工谱图解析对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从而分析其具有的功能成分,以期为从事芳香研究的朋友提供参考和借鉴。纯露由挥发性成分和液相中的化合物共同发挥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只对纯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而对其液相成分鲜有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UPLC-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由高速增长适应性调整为中高速增长,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以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饲料、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为对象,对未来10年的生产、消费、价格、贸易进行了展望,主要结论如下:一、谷物自给率稳定在97%左右二、油料生产稳步增长,进口增加明显三、棉花产量和进口呈下降趋势四、食糖消费继续增长、自给率下降五、蔬菜需求继续增加、供给有保障六、水果生产增速放缓、消费增长较快七、肉类生产能够基本自足八、禽蛋产量和需求继续增长九、奶类生产放缓、进口增加十一、饲料产需将出现缺口十、水产品产需缺口有所扩大
中国急需能够满足废弃物处理需求的新型废弃物管理方案以实现向低碳社会转型,而利用生活垃圾生产沼气则是实现该目标的*选择。人们已经逐渐了解到燃料乙醇作为液体生物燃料或许不是经济可行的可持续方案,而今年日本所经历的福岛核泄漏事故,也使人们认识到核能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威胁,进一步发展沼气技术成为时代的需要。中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来支持沼气工程的发展,并通过与德国政府的合作,共同推进沼气技术,并使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董仁杰、伯恩哈特·蓝宁阁主编的《沼气工程与技术(第2卷)》将展示上述成果,希望能满足各位读者的需求。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交叉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 本书系统总结了编著者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及其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中的应用成果,着重介绍了农业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和生产应用方法,力争为读者提供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其大田作物应用过程的全面知识。本书包含 8章内容,首先对国内外农业物联网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系统介绍了农业物联网传感及传输的技术和方法、农业物联网大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物联网数据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数据异常检测系统、基于物联网图像处理的作物生长监测系统,最后,介绍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智能化粮库:顶层设计与规划建设》以粮库智能化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业务系统、智慧化应用为重点,综合分析粮库智能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智能化粮库的总体架构、单元构成,并对顶层设计、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全书分为基础篇、、技术篇、管理篇三部分。其中基础篇,重点讲述了智能化粮库的内涵、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作用以及具有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对粮库智能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政策要求、技术规范等进行了归纳列示。技术篇,重点分析了智能化粮库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及软硬件选型原则,并对粮库信息化基础设施、粮食出入库系统、粮情检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安防、业务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系统、信息安全等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
《科学研究中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快大学人才培养的效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数量遗传学简介、基因频率变化以及表型值和变异的剖分,其中王志华主要负责前四章内容撰写,梅步俊主要负责后三章内容,二位作者贡献相同,分别撰写该书总字数的1/2。
《石元春全集 自传卷》以石元春院士的个人经历为主线,时序为轴,记录了他一生的经历,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写成长与感恩;第五、六两章写建曲周试验区和参加黄淮海科技战役;第七、八两章写校长十年;第九、十两章写学术云游;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写再披挂,决胜生物质;第十四章写退休生活。附录为石元春院士大事年表。他56岁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60岁和64岁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5岁开始编撰十七卷的《石元春全集》,93岁仍笔耕不辍。他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他爱国爱民,崇尚科学,勤奋工作,自称 一儒 。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控制设备研究》围绕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重点介绍了碳氮转化、快速发酵、智能一体化设备、有害物质控制、高值功能环保产品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进展,包括好氧发酵过程中碳氮转化和微生物学机制,好氧发酵原料配方及工艺优化,高温和低温堆肥微生物菌系构建,堆肥智能传感器筛选与改进,基于物联网一体化的好氧发酵智能自控技术,好氧发酵过程中有害物质(重金属、抗生素、病原菌等)的动态变化、影响机制及控制技术,好氧发酵一体化在线监测与智能型设备(立式、卧式及槽式堆肥反应器)研制,好氧发酵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及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示范与工程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