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框架下,融入了 全周期 多功能 近自然 差异化 等经营理念,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对技术要素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性表述,包括模式名称、适用条件、经营目标、目标林分、全周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示范林6个部分,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进行分区汇编。
本书从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需求的维度出发,对为森林康养植物资源的功能应用作科普性介绍。本书上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森林康养植物涵义、作用机理、功能、类型、筛选原则、构建模式、适宜人群、场景应用等内容。下篇为功能应用,主要通过彩色图文形式,对222种常见森林康养植物的基本属性、康养功能、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引证梳理和应用探究。本书可以帮助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认识了解森林康养植物,也能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林业和园林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读者提供多一种不同视角的阅读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林业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把林业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亘古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拥有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林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蔚县众多的古城堡,承载的是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面对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你得读懂它们,欣赏它们,能够鉴别和判断它们,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这本书图文并茂,着重反映蔚县文化遗产中古典建筑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和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古建筑所做的工作。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观察和深层文化思考,充满了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色彩。比如每一章节都附上了作者写生蔚县后的绘画创作和与之相关联的古典家具收藏日志。这是该书写作体例的一大特色。
.
基于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各分量,定量评价典型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和流域生态用水量。从坡面和流域两个尺度,解析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各组分的影响,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因库,同时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套装共2册)》力求汇总我国有关这一植被类型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与分布,共11章,包括中国常绿阔叶林在世界植被中的位置、发育的环境条件、区系特征、分类原则与系统,并按典型常绿阔叶林、季节常绿阔叶林和适雨常绿阔叶林分别介绍它们的分类和分布,探讨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历史变迁以及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态指示值与种组,共2章,包括常绿阔叶林中3800余种植物的生态指示值,以及根据温度、水分和土壤酸碱度划分的生态种组。第三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功能与演替,共4章,涉及群落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介绍了古树名木保护的理念与实操技术,包括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古树名木长寿原因及其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12个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实操案例、2株古槐迁地保护移植案例及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监理等。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编写中,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主线,以古树名木复壮为核心,将古树名木复壮及移植实操案例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适于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一线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树、林学、园林、森林
本书为系统梳理收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介绍了火龙果的品种资源概况、品种分类及分类标准、主要品种、产地、品种评价等,全书图文并茂,每个品种文字搭配5~7张高清原色生态图片,以便读者阅读。内容依次介绍了国内育成品种、国外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品系、株系)、野生及近缘种。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6年,是我国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森林群落,是开展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的理想场所。2004~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参照CTFS(centreforTropicalForest,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在鼎湖山庆云寺后山至三宝峰之间保存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建立了20hm2的永久监测样地,以期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按照5年复查一次的要求,我们于2010年完成了对大样地的次复查,并在大样地周边地区建立了5个不同群落类型1hm2的附属样地,附属样地的建设标准与大样地相同。同时根据复查结果对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修正。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详尽描述了修正后的鼎湖山20hm2大样地(DHs大样
《森林医学》中包含了关于森林疗法的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实证,并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及欧洲境内森林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全新趋势。**部分导言,第二部分森林环境的评价,第三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第四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绿地及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第六部分森林与人类健康研究:全球研究趋势。
本书首先从 科学共 识、 共同应对和 林 业规则的角度入手,向读者 全面介绍了 应对气候变 化的认识和行动过程,帮助 读者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碳汇 在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 要地位的认识;接着,本书 从林业在 双碳 进程中的战 略任务、奋发作为、现实差 距、战略谋划和前景预期着 眼,帮助读者深人了解 总体部署对林业碳汇工作提 出的要求,了解林业碳汇工 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对 工作中存在差距的分析,深 化对巩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 的行动的理解,了解森林碳 汇将给森林保护、森林可持 续经营和林业发展带来的重 大影响;随即,本书从林业 在 双碳 进程中的市场机制 和供给角度介绍了许多读者 为关注的 外碳市场发 展状况及碳汇开发交易的 新要求; ,本书又用近 一半的篇幅,从坚持统筹推 动、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试 点示范、开发碳汇项目、加 强
陈祥盛、杨琳、李子忠编写的《中国竹子叶蝉( 精)》共分6个部分。第1部分全面回顾了竹子叶蝉国 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第2部分系统记述了中国竹 子叶 蝉8亚科58属123种,包括10新种1新组合和1种雄 虫首次记述。每个种均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中文 名、 拉丁学名、原始文献出处、体长、体色斑纹、外形特 征、 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寄主、分布、标本采集记 录等信息,提供了精美的彩色外形特征图及 黑白雄性(部分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新 种还列出其与近似种的区别特征。27种叶 蝉取食竹子系首次报道。第3部分初步报道 了123种叶蝉对竹子的危害情况,提供了39 种叶蝉珍贵的生态照片及其寄主植物照片。第4部分 详细 报道缅甸安小叶蝉的生物学特性,附有卵、若虫、寄 主植 物、危害状等珍贵的生态照片。第5部分初次报道了 吡虫 啉等6种药剂对缅甸安小叶
供从事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森林水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书作者以20多年在中国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抵美后24年间对国际山茶深入调查、研究;国际同好、专家们无私提供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史实、新老品种彩照、育种资料、性状描述等,历经三年时间,汇总、编撰,对许多相关内容作了增补、匡正,有些资料乃首次披露于众。 中国和日本山茶早西传者并非英国人,也不是从1739年伊始。而是早在16世纪末已由个别荷兰、葡萄牙航海人员顺带去,其后,曾听从南非荷兰殖民地总督指令,把随船顺带的山茶先种植在好望角一带。 日本早在公元716年时,中国唐玄宗赏赐给遣唐使一些山茶,带回日本,有关资料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自江户时代至明治年代早期的289年间出版了许多茶花图谱、杂著、图卷、画屏等。 马来西亚和中南美洲亦能栽培山茶。 山茶学名并非由分类学鼻祖林奈首创。
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精)》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保护事业的科研、行政、执法人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师生以及野生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新疆林木害虫野外识别手册》共分六章,分别是食叶害虫、刺吸性及枝梢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种实害虫及其他有害动物。书中列入林木害虫及其他有害动物674种,其中:食叶类害虫333种,刺吸性枝梢害虫173种,蛀干类害虫87种,地下害虫34种,种实害虫27种,有害动物20种。《新疆林木害虫野外识别手册》是一本图文并茂、便于携带的野外工具书。本书强调其实用性,收入大量野外活动的生态型图片,也录入了必要的标本照,即能满足外业工作需要,也便于室内形态特征的比对、描述及种类研究。在图片资料的拍摄和选择上,重点突出了主要寄主植物被害状、各虫态和虫体照片,强调突出鉴别特征。编排以常发性害虫和重大危险性害虫为重点进行排序,以突显本书的实用性。力求用图来反映我区林木害虫及有害动物状况,也将以前曾经发现的和今后可
《森林资源信息更新研究与实现》是笔者李春干、罗鹏、蒋丽秀、代华兵近年来关于森林资源信息更新研究、开发与大规模推广实践的系统总结,在综述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的完备性和准确性,探讨了它们在森林资源信息更新中的应用途径,详细介绍了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森林资源信息更新总体方案、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森林变化信息采集、森林变化信息地面补充调查方法、基于固定复测样地的林分林木生长率模型研制方法和森林资源信息多业务协同更新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数据库更新提供方法学参考。 《森林资源信息更新研究与实现》适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