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了先进的3D建模技术来呈现173种不同的水生生物括养殖鱼类、外来鱼类、濒危鱼类、小型原生鱼类、软体动物以及淡水哺乳类。这种新颖的形式不仅使图书更具吸引力,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这些水生生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它们。书中使用了大量的3D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提供比传统照片更为的视角,让读者仿能够亲自观察到这些生物的真实形态。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不仅能够吸引广大公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水生生物多样的认知,还能为水生生物分类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资料。
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探讨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机制,阐述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理论体系,概述了活性卵囊藻的浓缩和常温保存等技术原理,详述了池塘微藻定向培育的微藻群落结构优化技术,为对虾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适合水产养殖专业、水环境科学、水域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我国水产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及点多面广、形态复杂、种类多样等特点。首先,水产物联网传感技术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特别是在生物本体感知、数字化系统开发、大数据挖掘等方面成效显著;其次,传输技
全球每年鲨鱼产品的贸易额高达十亿多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目前,人们对鲨鱼产品全球化市场的认知十分有限。本文着重于获取鲨鱼产品贸易的关键市场及其贸易伙伴的高质量数据,描述并尝试解决一些信息缺陷。 全球鲨鱼的贸易主要分两类产品来描述:鲨鱼鳍和鲨鱼肉。本文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包含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地位概况、在全球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特定贸易、贸易统计中的明显趋势分析等。为客观描述和分析全球鲨鱼产品市场,也为促进对CITES名录物种贸易的监管,本文尝试分析了当前贸易记录的体制问题,特别是收集详细、持续和准确的鲨鱼产品贸易数据方面。 后,本文提供了一套专家建议来指导国际组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国家机构和产业自身,以促进鲨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
本书对鄱阳湖自然地理、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和水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收录整理了历年来鄱阳湖水域调查到的101种鱼类标本实物照片,分属9目21科,并借助3DMicro-CT扫描成像系统技术对鱼类骨骼进行扫描,从而制作成骨骼三维动态视频。同时,对每种鱼的拉丁名和地方名,以及主要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保护现状和经济意义等用文字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参考。
本书通过统计分析我国近十年进境海水观赏鱼数据,收录了棘蝶鱼科、雀鲷科、蝴蝶鱼科等26类320种常见的进境海水观赏鱼,并配有精美的彩色图片,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每种鱼的学名、中英文名、别称和识别特征,既可以帮助大众选购观赏鱼,又可以作为一线海关关员实施现场查验时的参考书籍。
本书对长江口甲壳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不仅记述了分布于长江口水域各种类型的甲壳动物,而且对其各主要类群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书共分五章,除对甲壳动物的物种组成、时空分布有较详细的叙述外,还专门对甲壳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特设章节对长江口水域分布的重要经济甲壳动物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于每章末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本书可供甲壳动物工作者、河口水环境工作者、水产养殖工作者以及水质环境评价、环境保护、水产资源调查等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王清印主编的《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2014)》是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编辑的《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丛书之2014年卷。该卷收录的论文、报告是在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和广西水产学会、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办,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协办,于2014年11月11-13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140多篇论文报告的基础上,经过筛选编辑而成。 全书共分历史与回顾,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营养、生理与饲料,疾病防控,养殖生态与环境以及其他共七部分。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唐启升主编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咨询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咨询研究的有关报告,重点阐述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措施。共分四部分:靠前部分为水产健康养殖发展战略研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