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上校还乡》讲述的是上校军官韩军退役后甘愿回到故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韩军在待分配期间回乡探亲,由于不忍心看到乡亲们就这样贫困下去,毅然接受老支书韩俊法和自己的老同学于亚军的邀请,放弃了落户省会城市的机会,回到故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队积累的工作经验,依托五名退伍军人作骨干,整修村道和河道,兴建规模化养殖场、服装加工厂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积极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使昔日在全县垫底的贫困村跃升为全省的生态样板村。期间虽有父亲的劝阻、弟弟的不理解、搭档的从中作梗、爱妻的英年早逝 但他都始终初心不改,一往无前。小说人物形象众多,时代特色鲜明,弘扬主旋律。
《农民父亲》是一部描写农村四十年乡土文化、民间伦理和经济关系巨变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在特殊年代,当自然灾害和历史风浪逼迫他们到死亡边缘时,年少的父亲毅然带着家人逃荒,从胶东半岛到陕北高原,他们几乎横穿整个中国;历史风浪远去之后,父亲带领聚集在一起的逃荒人开荒种地,建立起一个随父亲姓的村落——;父亲的生活在逐渐安定下来,当继母和其前夫所生的孩子带着病魔意外来到父亲的生活里以后,父亲为了这个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东奔西走,最后献出生命。父亲的一生伴随着和四个女人的纠葛,她们给父亲带来了幸福,却也给父亲带来了无奈,甚至灾难。 该小说在网络上连载以后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评该小说“是继《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以后,陕西又一部全景式展示农村生活的厚重之作”。
《冬妹》一书中冬妹自幼与父母失散,像一棵路边小草,既任人践踏、饱受伤害,又坚韧顽强、不甘堕落。为了生存她做过一些令人鄙视的事,但她不断反省、不断修炼,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健康体面的生活。小说生活气息浓郁,真实感强,语言明快,清新可读。
《牧歌》是维吉尔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早在1955年,杨宪益先生便将这十首田园牧歌译成中文,成为一个经典译本。《牧歌》每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无法考证,内容大体是关于一些牧人的生活、爱情故事与美妙的田园风光,有时也涉及一些政治问题,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及自然环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为拉丁语—汉语双语对照本,杨宪益先生从校勘本译出,原汁原味呈现古典作品原貌;特别收录王焕生先生所译《维吉尔传》为理解维吉尔的生平提供了便利。
《人心不古》是“乡村志”系列中的第三部,讲述了做过县重点中学校长的贺世普在退休之后,被贺家湾村主任隆重地请回老家,担任了贺家湾村矛盾调节小组组长。贺世普一心想把现代法制观念引入村民心中,让村民能够懂法、守法并自觉遵法守纪,减少村里纠纷。可是在几件事情上,贺世普所持的观点和解决纠纷的方式都与村民的观点不和。在自己小姨妹因家庭暴力喝农药自尽后,他想依照法律,把小姨妹的丈夫,自己的远房兄弟兼邻居贺世国送进监狱,却遭到了来自村庄“就活人不就死人”的习惯思维的阻挠。然后,他又遇到了一桩建房纠纷:贺世国在加盖房屋时,将平房建成三层,并且还要在三层楼上面盖人字形的屋顶。这样不但把贺世普的房屋挡在了后面,还严重影响了房屋的采光。贺世普拿起了法律武器来替自己维权,将贺世国告上法庭,遭到了全村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民间故事选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30则中国成语故事,第二部分收录了15篇中国神话故事,第三部分收录了15篇乌兹别克斯坦民间故事。每个故事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细致翻译,均为中乌对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遵循文学翻译规律、保持故事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以确保其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