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 观 与 物 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罗伯特 亨利, 一位与雷诺阿、塞尚同时代的大师, 一位于天才辈出的19世纪,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引路人。 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传道授业, 也曾在给绘画学子的回信中谆谆教导。 在他身后,遗留下的浩繁笔记、书信、讲稿和文章,在此汇集成册, 璞玉不琢,完整呈现一百年前的原始篇章。 书中涵盖了他对美的全部认知, 对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笔触、背景的独到见解, 对伦勃朗、提香、马奈、雷诺阿、塞尚的批评, 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透过他的只言片语,你将抵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那个瑰丽而伟大的思想所在。 那就是艺术精神。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本书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哲学层面对艺术感、艺术创作规律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情感走向做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艺术感觉的形成条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创作的工具进行了分类,还对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论述。本书基本上从哲学层面回答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艺术的一般规律,因此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1999年,弗雷德 贝尔纳买下了一个 布满荆棘和荨麻 的地方,它位于法国勃艮第的一个村庄,1930年代曾有位老太太在此建造了一座花园,如今却已面目全非。 弗雷德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将园中杂草连根拔起,种植新的植物。小花园重获新生,盛开了种类丰富的鲜花:白百合、萱草、牡丹、鸢尾、玫瑰 这些花草吸引来了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昆虫与动物:蜗牛、蛞蝓、蚯蚓、蜜蜂、燕子、林莺 所有生命在一座花园里上演着一岁一枯荣的大戏,由此,荒废多年的小花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伊甸园。 这本书倾注了弗雷德对小花园的全部爱意。他一边用水彩画下园中一年四季的自然生态,一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述说他所观察到的鸟儿、昆虫与花草的点滴细节,时不时还穿插一些生物习性的科普、一段法国历史的轶事、几行已故诗人的诗文 世界变迁,时光流转,而小花园
是什么让某类服装成为流行时尚的?旧的时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时尚所取代的?时尚表达了何种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或性特征?以及,时尚是如何被广大群众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的许多个人偏好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以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性表达的紧张关系为特征。通过一种挑衅性的视角,本书审视了我们用衣服做了什么,以及它们能对我们做什么。 在个人形象和公众形象之间的联系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预测人们将穿什么变成了一场独属于时尚领域的大冒险。
透视本质上很简单,它就是一些想法,帮助你把实实在在的东西画下来。 菲尔 梅茨格 菲尔爷爷的绘画基础课第2弹!菲尔爷爷用详尽而幽默的解说,界定了各种透视法则,介绍了大量透视技巧,指出了常见的透视错误。书里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鼓励你实际动笔,现学现画,从实践中掌握透视关键技巧。本书传授的透视技巧将帮助你驾驭绘画的法则,从而能够更自由地创作。掌握了书中的技巧,画技一定会大幅提高!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爱和情感是如何在物质形式中体现的?本书就此问题探讨了客观事物所承载的情感力量。物品作为一种被迷恋的对象,在物我关系中扮演着参与者和反思者的角色。物品以象征或表征的形式,或寄托着情愫,或为性的钥匙,或是触发怀旧情绪的开关,或成为失去心上人后的替代品,甚至是对逝去岁月的寄托。 通过探讨设计过的 有态度的事物 以及物质文化中的 野生事物 ,《恋物:情感、设计与物质文化》谈及了广泛的物品,从19世纪时展示男性亲密友情的美国肖像画,到20世纪20年代来自爱尔兰蕴含着政治含义的虔诚宗教雕像等等。
本书选取16位充满个性的插画师,配以270余幅精美的插图,全方位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成长故事,也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他们的画作烙下的鲜明印记。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插画师活跃于19-20世纪的出版界,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时代以创造性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个时代亦广为人知。热爱图画书的读者在欣赏之余,还可以充实自己对儿童绘本发展历史的理解。
《艺术唤醒乡土》进入第三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相媲美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艺术节,并且受到国际瞩目。现代化进程中,岛屿和乡村面临着资源匮乏丶人口稀少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让这些岛屿和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以艺术激活当地的活动,早在25年前就以benesse art-site直岛的形式诞生。希望见到 老人家的笑容 ,为了创造出可以 好好生活 的理想园地,而通过艺术的力量努力至今的福武总一郎,与在里山人口稀少的越後妻有通过艺术进行地方再生的北川富朗相遇,一同将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从想法变为事实。以香川县以及12座岛屿为基地所展开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不仅吸引了上百万人的参与,也接连带动了移出人口的回迁,因人口减少而关闭的学校的的重开,以及汉生病患(麻风病,在当地是被嫌弃的)所居住的岛屿的开放(社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本书收录刘成纪教授于 2007 2023 年间在《文艺研究》发表的五篇文章,其时间与主题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这些文章既是他对中国美学中身、物、图、画等问题层层深化的追问和思索,也承载了一份深厚的学术责任感,即通过一种有具体锚点的对象性研究,赋予中国美学史坚实的知识性特质。
《中国画构图艺术》以中国绘画的哲学思维方法和时代的视角分类序列,纳百川,立千仞,条理清晰,详而不繁,深入浅出,论述分明。
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建构起以媒介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研究》以时间、空间为逻辑线索建构起基本的知识框架:一方面从媒介技术史视角出发,依序介绍电视文化、电影文化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展示不同文化语境中媒介的丰富形态。本书从经典理论出发,关注前沿案例,深入考察 网生代 等不容忽视的媒介文化主体,期待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学界业界深刻理解新媒介、新文化与时代变迁,提供一些启示。
流行 与 经典 是一对颇具冲突的概念。在一般认识中,流行歌曲平常可见、迅速更迭,而经典令人仰视、历久弥新。从理论角度看,流行歌曲与经典的结合难免引发争论 流行歌曲中是否存在经典作品?经典秩序又是否接纳流行歌曲呢?但在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与经典不仅早已结合,而且还产生了专属的缩写名词 流行经典 。那么,已然存在的 流行经典 ,其含义与特性是什么?要使这问题的答案不至于含混,还需直面理论的沖突。 在中国流行歌曲的百年历史中,港台流行歌曲曾写下辉煌璀璨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引领时尚潮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久不褪色、构成时代记忆的作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此,本书以港台流行歌曲为对象,尝试构建流行经典理论,并从经典史、经典化、经典性等维度对港台流行经典进行探究。
本书旨在从艺术设计理论与视觉风格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新媒体,内容涵盖新媒体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常用软件,以及典型网站、人物与事件等多个方面,同时对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发展脉络,特别是元宇宙时代的加密数字艺术进行了介绍。全书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媒体特征出发,逐步阐述了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主流新媒体类别的发展状况、视觉特征与代表性作品。虽然新媒体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仍然经历了多次技术与设备革新,体现着艺术设计思维与视觉形式的不断变化。作为新媒体整体概念的一部分,本书还针对广告与品牌的新媒体表现与优化进行了阐述,针对公司及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体、用好新媒体给出了建议。本书围绕新媒体艺术设计展开的相关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较为完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可供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媒体艺术、视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本书收入薛龙春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三篇论文,分别为:《从 点画 到 线条 :论晚明书法的小大之变》《顺治十年刊〈拟山园选集〉的篡改与王铎形象的重塑》《王铎、周亮工的文艺交往与清代书史 字体杂糅 现象》,三篇论文都以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王铎为中心,研究王铎在明末清初的书法风格的转变、清代书法字体的杂糅,以及王铎对自己著作集的删改所反映出背后的心态。
《李叔同笔下的艺术之美》展现了这位音乐、美术、书法、戏剧全才大师的艺术境界。李叔同将对生命的体悟融入创作,音乐中流淌着禅意的悲悯,绘画里蕴含着空灵的哲思,书法间挥洒着澄明的心境,戏剧表演直击灵魂深处。他的艺术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对至善至美的永恒追寻,鲁迅、林语堂、丰子恺等大师皆为其折服。本书通过解析他的经典作品,揭示其如何在尘世喧嚣中以艺术为舟,渡向精神的彼岸。读者将在字里行间感受心灵被艺术叩响的悸动,领悟人生的平仄韵律,重拾对纯粹之美的信仰,不要让任何人熄灭灵魂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