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基于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山水画论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 书画百题 ,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以权威视角融合实践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
本书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山水画中树林、山石、云水以及建筑物的画法,适用于初学和深入掌握山水画技法。图版清晰明了,文字讲解详实,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步步深入,取得佳绩。 绘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因为对于任何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来说,不管他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和有着多大的年龄,也不管他有多大名声和多大影响,学习对于画家来说是终生的事情。西方绘画如此,中国画更是如此。对于中国画来说,初步的学习阶段与西方绘画相比,更是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和学画特点。 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经典的课徒画稿,规范的教学笔记,传统的图例范本,从最基本的运笔、用墨、赋色入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带领研习者进入中国花鸟画的堂奥。图版清晰明了,文字讲解详实,是初学者、提高
本书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同时兼用图像学、社会学等辅助研究手段,对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山水画以“写意”的方式描绘大自然,偏重于画家的情感抒发;欧洲风景画以“写实”的方式描绘大自然,更偏重画家对自然的赞美,二者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本书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形态美术各自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对当今中国美术的创作以及拓展本土的绘画艺术、兼收并蓄中外一切的绘画艺术遗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书对推动我国比较艺术学学科的进一步完善、系统化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字明琦,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退叟。自幼爱画,虽未得名师指授,却有机会在裱画店中学徒,博览遍临古人名作,刻苦力学,由抚古人之迹,进而得古人之心;由得古人之心,进而师造化。他的过人之处,表现为擅于敏锐地把握住几乎被同时代画家淡忘的某些传统。这些可能被看作历史惰性的东西,其实也不失为传统的精华,甚至闪现着真理的光辉。晚年的诸多精品表明,他毕生的"热不因人",忠于艺术的努力,使他由乱古人之真终至臻于借古以开今。黄秋园在绘画方面多能兼善,山水、花卉、人物、界画无所不工,他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所作雪景尤觉玉洁冰清,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丘壑雄
中国画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中国山水画题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大至海阔天空,千山万树,小至一草一石,一亭一阁,几乎无所不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绘画工具材料的改进,出现了繁多的流派风格。山水画题材广泛,技法之精,造诣之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其突出。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观察方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三远的透视法。高远是自下而上的仰视法。深远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移动视点看见后山的景色。平远是一种近山望远山平视的方法。山水画也有独特的构图方法,如“直立式”、“平展式”、“倾斜式”、“凝聚式”、“散布式”、“呼应式”等等,旨在强调造成画面立体感,纵深的空间布局,强调虚实轻重的关系。本书介绍的是山水画的简单技法,供大家了解树石、云水的表现方法及写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