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学中的 道 观念既深受传统哲学 道 观念的影响,同时也自成体系。本书通过词汇的意义转变研究观念史的方法,从 道 及相关的 象 气 游 远 心 逸 等概念范畴入手,寻找思想变化的痕迹,在山水画学中厘清与 道 观念相关的内容及其发展脉络,梳理出 道 观念的起源、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揭示出山水画学的 道 观念谱系。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本书对唐宋期间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系统的阐释,探讨了笔墨语言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其嬗变的过程对山水画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笔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生命的活力,从而思考现代山水画发展中的问题,读者可通过本书了解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于古典绘画艺术内核活跃的生命因素的理解。
《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对于传统, 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 ,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山水画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画家的风格和特点。《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将中国五代到清代的20家山水画代表人物,逐一介绍,说明其生平、师承、发展、技法特点和真迹收藏情况。图分石法、树法、平远法、高远法、写生出新等几类。水、云等其他技法也在 平远 、 高远 二法中结合介绍。《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中这些画是作者通过长期研究、实践、理解、分析自作的,供读者借鉴、参考。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主要内容包括: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一:人学会了绘画;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二:农业的成熟;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三:山水画的独立;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四:诗歌的影响等。
《名画再现:宋代山水画长卷》为“名画再现”丛书之其中一册,以高精度基本接近原大的形式,较好地再现历代中国画长卷作品。本书展示的是宋代山水画长卷作品。
薛永年主编刘学惟编写的《故宫画谱(山水卷坡岸)》立足于中国五代、宋、元名家名作,精选其中的坡岸绘画作品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坡岸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此书极好地展示了历代名家的多种坡岸画法,是国画爱好者学习画坡岸的范本,也是难得的国画教材。
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最大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20世纪以还,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尽管有所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和形式渊薮,仍然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 《中国山水画通鉴》以图文相映的方式,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从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关乎山水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流衍变迁轨迹,而且也牵连了山水画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牵连了一代又一代需要山水画的人与山水画所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