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画法精到,画风高雅洁静,秀丽典雅,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尤其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题材多样,有北宗风格,独具一格。作为深谙画理的大家级画家,全书有理论部分,山水技法解析图,配上大量山水人物花鸟创作范图,画法精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本书收录大量溥心畬山水课徒稿作品和山水画精品范作,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对相关山水画内容进行了一些新的增删。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 一画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笔墨当随时代 等。作为中国画史上的大家级画家,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分门别类,有大量石涛的山水小品创作范图,还配上大量石涛本人在对绘画艺术深刻经验体会的画论,画作画法精到,类型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次改版做了一定的增删修订,对相关画作和相关文字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读者的学习需求。
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基于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山水画论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 书画百题 ,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以权威视角融合实践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本卷是珠山八友山水画精品结集。收入了20世纪20-50年代大师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王琦、王大凡等的陶瓷山水画精品80余件,便于艺术院校师生及爱好者欣赏临摹。
本书主要探索山水画中山的视觉形象,将这一传统艺术元素以时代的脉络细致划分,呈现出了五个精彩纷呈的章节。在这之中,读者能够领略到峰、峦、坡、岭、谷等多种山体形态在历代画家笔下的独特魅力与造型特点。古人对于山的观察与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更融入了深厚的主观意识与哲思。他们深知 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意味着在行走中,随着步伐的移动,山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而 四时之景不同,朝暮变态不同 则揭示了山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下所展现出的多样面貌。这种对山的多元角度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截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风格化的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肉容;对当代人喜闻乐见的画农、题材和具有审美生命力的形式体裁增加立册数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导读;按范本宗旨尽可能酌情附辅相关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有关古代作品的传绪断代、真伪优劣,这是编辑这部丛书难免遇的突出的学术问题,我们基本范本目的,一般沿用著录成说。 朱耷,(公元1216—1705),原名统棽,号雪个,又号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明太祖朱无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明亡后弃姓改名,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法名传綮,江西南昌人。为清初杰出的画家,擅山水花卉禽
中国山水画肇始于晋、唐,成熟于五代、两宋,而升华于元,是为画史之定论,也确是山水画千余年间嬗变的三大历史阶段。 由肇始至成熟的关键性人物是唐末至五代·梁期间的荆浩,他的成就既使山水画成为中国画诸科之首,所谓“山水居首”,又使山水画中纯以水墨绘就的画风成为上品,所谓“水墨为止”。中国绘画以水墨山水作为荦荦大宗的意义实际上突破了价值取向的艺术范畴,而有大作用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辅佐着儒释道三教在中国思想界的蔓延滋长。 就山水画本身而言,其成熟是水墨技法的成熟,其升华也是水墨技法的升华。 由成熟而至升华的关键性人物则是北中至南宋初期的李唐。李唐使山水画皴法推至极繁,创立了侧锋横擦的技法,且兼用点皴和线皴,使被后人称之为“刮铁皴”的皴法在描绘山石质感时几乎,大大拓展了原本
山水画虽包罗万象,但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则是树木、山石、云水,其他次之。因此学山水画,人们都认为画好山石、树木、云水是基础,相当重要。它既可以单独成为一幅作品,也可以作为人物画或其它画作的补景,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本书为笔者五十余年来教授山水画和创作经验的小结。主要内容有树法、掌握树木特征和生长规律、干、枝、皮、叶、节、根的画法、单株和丛树的处理、方法步骤、山法山的形态和气势变化、自然变化等。
此幅作品采用全景构图法,描绘了壮丽秀美的山水景色。以积墨法画出千岩万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树木以横点、浑点、介子点、夹叶点等技法绘写,下深上淡,数遍点染,疏落有致。山石用雨点皴、豆瓣皴,多次皴擦渍染,用黑白对比和虚实浓淡的变化,画出远近层次,使得画面极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