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学习传统山水画须从临摹入手。初学者面对古画名作,往往无从下手。本书作者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且具备数十年山水画教学经验,为初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临摹学习方法。 全书分三卷:*卷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第二卷为初级临摹,第三卷为高级临摹。*卷中,作者亲手绘制近百幅基础技法解析图。第二、三卷,精选六十余幅意境、笔墨俱佳的历代传世珍品画作,展示原图,划分临摹步骤,示范临摹画法,一步一图,以精致笔触配合精到讲解,使得本书极具可操作性。 独特的大开本设计能够完整展示名画的画面和笔触,配合精心设计的画面解析、局部放大等环节,更使得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实用性。 本书美轮美奂,还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故宫画谱·山水卷·山石》立足于中国山水画五代、宋、元名家作品,精选其中的山石画法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山石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希望能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从山石的形态来看,有石块、石壁、石崖、峰峦等;从山石的构造来分,有土质山石和石质山石之分,又有土山戴石,石山戴土种种。本书编写不是从山石分类出发,主要是围绕画山石的基本技法“勾、皴、擦、染、点”而展开阐述的。
本书立足于中国山水画五代、宋、元名家作品,精选其中的山石画法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山石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此书极好地展示了历代山水名家的多种山石画法,是国画爱好者学习山石的不错范本,也是难得的国画教材。
此书概述了元代山水画发展演变过程,同时解读了作者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然后,对他们艺术历程内在的渊源关系和绘画经典代表之作进行详细的解析。按年代先后、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整理、分类,将元代经典山水画聚于一堂,精心印制,以高清仿真放大,同时,配有局部作品大图。是一本为广大读者提供的具有欣赏、学习价值和参考资料价值的图书。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尔。吾已是耄耋之年,从事国画创作已六十余载。在国画山水方面,经过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对传统技法,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这里,我把我在教授国画山水课的自编教案整理出来,成了这本《山水基本画法》,以供爱好山水画的青年朋友们作为参考。
《画坛名师大讲堂——张伟平讲山水画》为画坛名师大讲堂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主要内容为张伟平老师将多年来研习、领悟的有关于山水画学习、创作的秘辛娓娓道来,尤以其对画理条分缕析的深入解读令人激赏,本书在山水画的本质上着墨颇多,让读者可以准确的抓住山水画赏读、研习的关键,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此书概述了明清画坛肖像画发展演变过程,阐述了每位画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特点,然后,对他们艺术历程内在的渊源关系和绘画经典代表之作进行详细的解析。按朝代先后、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重新进行整理、分类,将明清经典肖像画聚于一堂,精心印制,以高清仿真放大,同时,配有局部作品大图。是一本为广大读者提供的具有欣赏学习价值和参考资料价值的图书。
《中国山水画研修班-山水画教程.王中年 第四册》 本书与传统的老版书《芥子园画传》有所不同。《芥子园画传》其教授法只讲摹仿,不涉及其他艺术形式易忽视写生和创作,因为临摹和写生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二是版图印制较粗糙既无色彩,墨色又无浓淡干湿变化,难以展现山水画技法;其三是陈旧的造型方法与时代不相呼应,使得笔墨已不具对生活及大自然的表现力,不易融汇、吞纳吸取外来艺术理念和营养。《山水画教程》基础课内容一至八册中的范画基本上是作者到生活中去以自然为师,通过写生对所描绘的景物已做了取舍、提炼和概括,是接近大自然的画稿,在表现方法和手段上既不是概念的套路,也不是固定的程式,而是接近生活的范画和图例,使临摹者熟练掌握技法后,到现实生活中写生创作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法和手段
景观山水绘画与界画、建筑绘画、都市水墨及西方的风景画既有关联又各有不同。与之相类的作品,古今画家虽多有着手,但在理论研究上做到系统梳理的实例则就显得相形见绌了。《景观山水绘画艺术》的两位作者王小飞、马岩都是当代青年画家。两位作者的作品都有传统,有生活,有生命力,在个人面貌和语言深度的探索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能将自己的绘画实践、努力方向与化本整理、探索思路自觉地融和结交在一起,这是个很好的大趋势,也预示着他们的未来前途里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两位作者将中国画的画面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做了纵向、横向的比较,并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与梳理,展示在我们面前。
在靳忠主编的《山右书画(2)(精)》中包含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本书所选的作者具有时间跨度大,年龄悬殊,出身差异大,即使是同一画科、同一书体,风格面貌也完全不同。本书适合喜欢相关艺术作品人士欣赏品鉴。本书阅读后,会感受到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魅力所在。
《贵州省山水画概览》按照时空顺序分类编排,分为 中国山水画发展概况和明代贵州山水画 清代贵州山水画人才辈出 民国时期贵州山水画 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均分小节,逐一梳理、廓清贵州山水画名家的基本状貌,杨龙友、马士英、黄向坚、邹一桂、罗文彬、姚茫父、王仁阁、刘知白、孟光涛、宋吟可等名家及作品,均在书中得以呈现。所收录的画家,均为贵州本土画家、贵州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画家以及外籍人士来黔工作生活的画家。收录的依据,一是《简论》《记略》《贵州通史》《贵州通志》的人物志、艺术志和市州县志等有记载的山水画家,二是有山水画作品或题画诗词等印证其山水画艺术成就的画家。被收录的画家,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两份以上文献资料记载,互相印证,合理取舍。明代收录的画家有11人,清代收录的画家有69人,民国时期有22人,共计120人,规模庞大,蔚为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山水长卷。 自徽宗宫廷辗转流传至今近千年,早已成为中国绘画 一枚璀璨的瑰宝,无数国人心中的 之作。许多人在看到这幅画的 眼就会被它磅礴的气势和明丽的设色所吸引,但这幅画卷究竟画了些什么,又该如何欣赏,大多数读者依然是无从下手、一知半解。 本书聚焦《千里江山图》,根据画幅与画卷特征,将长卷分为五大段,一段一章节,即起源、信仰、支柱、富饶、归宿,好比跟随着一个士人的一生,走入他现实与精神交错的山水世界。本书自画卷中的一棵长松、一条小路开始,带读者进入画面,仰观飞瀑高崖,远望烟波浩渺,做客草舍茅屋,问道山野林间,在五段五章间穿梭自如,游目骋怀,沉浸式体验中国山水画之高妙。 五段画面,五大章节的结构,既能让读者对画卷有全面的认识,又能逐段细赏画中
此书概述了元代山水画发展演变过程,同时解读了作者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然后,对他们艺术历程内在的渊源关系和绘画经典代表之作进行详细的解析。按年代先后、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整理、分类,将元代经典山水画聚于一堂,精心印制,以高清仿真放大,同时,配有局部作品大图。是一本为广大读者提供的具有欣赏、学习价值和参考资料价值的图书。
朱常棣的作品,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但他的作品又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照搬,而是一种感悟、提取、凝练与升华的结果。他以一种具象的抽象意味,一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他的作品不仅获得新的形式结构与笔墨语言的鲜活性与独特性,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由个人真切体验和感受而带来的浪漫诗性,呈现出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悠扬的风格特色,明显地回荡着时代精神所谱写的旋律。
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 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 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