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多年汉字字体研究的杰作,其在1964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而这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修订再版的。 启功先生以谦逊的治学态度,详细剖析了汉字字体的复杂演变过程,清理了种种缠杂不清的说法,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他的治学方法和独到观点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
古代书论篇目甚多,为便于学习,《历代书论名篇解析》选择了自汉代至清末的历代传统名篇33篇,着重从书法的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方面,概括其基本的书学主张,阐释其主要理论贡献,以期体现中国书学总体的发展进程与思想脉络。 本书的观点,为笔者王世征在高校书法专业多年从教过程中,不断学习(包括当代有关专家的论*)、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
本书根据20世纪80年代启功先生讲解碑帖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主要包括五章:*章,石刻与墨迹异同;第二章,刻石与拓法;第三章,汉魏南北朝碑刻;第四章,唐朝碑刻;第五章,帖与墨迹。附录为启功临碑临帖赏析。 启功先生通过对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碑刻和拓本之间的异同分析,对历代书法流派所存在的误区进行了释疑,告诉我们正确临碑临帖的方法,为研究和学习中国书法提供了一条可以遵循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理解启功先生的碑帖研究精髓,本书增加了内容补注和近百幅碑帖图片,供读者参考学习。
唐伯虎经历坎坷,此册为其书自诗《落花诗》。原本为与沈周唱和之作,有韶华易逝、怀才不遇之叹。另附行书《饮中八仙歌》一篇,此书为杜甫名诗,写文人醉酒后畅快淋漓的心情,绝妙传神。本书的文学性与书法艺术两相结合,背面为描红帖,另有导读和原文,兼顾欣赏和临摹的实用性,便于读者使用。 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本书以历代*书家为切入点,对历代具代表性文人书法的书风进行深入剖析,全面描述了文人书法的历史渊源、风格形成、书体沿革。全书大量引用历代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理论著述,对魏晋、两宋书法中的 碑 帖 渊源进行了深入细致梳理,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了概要描述。
谁说书法只是正襟危坐的 老古董 ?这本书带你扒开历史的门缝,围观书法界的 顶流 们如何靠一支笔搅动风云! 本书用风趣的文笔讲述了诸多书法和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发展的脉络。从甲骨文的出现到小篆的通行,从《千字文》的诞生到《兰亭集序》的流传,从王羲之为得大白鹅写《黄庭经》,到米芾抱着石头喊 石兄石弟 。书中不仅有字体发展的知识,也有字帖流传和书法家成长的趣事。本书配有幽默、可爱的漫画,帮助读者轻松理解。 本书书法爱好者、历史故事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一本具有普及性、工具性的书法教学读物。全书采用一问一答、评讲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讲解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解读书史、书学、书论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本书选取书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大众学习书法的现实情况,倡导传统、经典、规范的学书理念,起到传承经典、去伪存真、彰显时代精神的作用。在解答问题时,本书以历代名家名作为范例,融以作者学书、教学的经验体会,旁征博引,言简意赅,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艺道一体、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书实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法教育者的良师益友、案头。
诗、书、画、印是文人绘画的一整套系统性素养。在这些方面,陈师曾皆臻上乘。由于其画学理论的影响及画名的显赫,诗、书、印的艺术成就有所遮蔽,研究时当作整体观。 陈师曾的书法篆刻既是其绘画之所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在相互的促发中各成体貌且有共通的审美意趣。 陈师曾的书法,真行草隶、钟鼎甲骨、石鼓秦权、汉隶魏碑,无不擅长,尤以篆隶为多,也*有特点。 他的篆书与其身为篆刻大家分不开,临写范围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和诏版权量文等。陈师曾篆书上溯两周金文以 求古 ,取法高古意在出新。如篆书《八言楹联》(本卷P001)、《临全文扇面》(本卷P068)、《四条轴》(本卷P028),由于取法多样和自然淳厚的秉性,篆书风格既迥异前人,又有别于吴昌硕的一味艰涩古拙,总体上呈现出严峻、浑朴、沉穆的流美气息。 隶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贞观十年(636)十一月作,十八行,每行十二字至十五字不等,共二百二十二字。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此是草稿,萧散虚和,遒媚不凡,种种有笔外意。 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篆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俯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学习,也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经典书系,由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赖非先生主编。现已出版两辑,一经出版,受到书法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大读者的青睐,*、二辑现已售罄加印。 现推出第三辑4册,大8开,包括《尖山刻经》《葛山维摩诘经》《东堪石室铭 置仙坛诗》《沙丘尼寺造像记》四册,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北齐两朝的摩崖石刻作品的书风面貌。其中《尖山刻经》《葛山维摩诘经》皆属于带有楷书笔意的隶书作品,这类隶书正面取势,结体宽绰。作为 四山摩崖 中的著名刻经作品,首次以大字大开本的形式出版发行。《东堪石室铭》《置仙坛诗》属于刊刻于北魏时期的楷书作品,其风格笔圆体方,含蓄稳重,为 云峰刻石 书风的又一代表,与《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交相辉映。《沙丘尼寺造像记》则是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写行书比写楷书便捷、痛快,在五种常见书体中,行书的应用最为广泛,实用性最强。近几年来,书法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书法技法书也很受读者欢迎,但多数是楷书技法书,专讲行书的极少。本书以一文一图,图文并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一些在学习行书过程中要碰到的问题,对读者学习行书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共十章,分别述说行书的特点、执笔、笔画、偏旁、结体、章法、选帖临摹、创作欣赏等问题。各章附有字例或简图。本书行文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为原则,每一章节文字不多,务必步骤清晰,立意明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初学者可用它作为入门的向导,书法教师可用它作为教学辅导和参考。正文后附精选历代行书名作及作者作品,供读者学习参考。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白谦慎著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精)》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很优秀的著作之一”。
这是一册介绍中国书法史的简明读本。作者刘涛既有史学眼光和史识积淀,又有长期的书法实践与教学经验,他以书体举纲,梳理流变,细述发展。将书法艺术的常识、汉字的演变、各种书体的书法特点、历代书法名迹、书法家等内容,串联成一册“大家小书”。文约义丰,说理清澈,图文相宜,诚谓“极简”。初版当年即获“中国好书”荣誉,深受读者好评。 本次推出修订版,在2014 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调整,作者自言,“力求简明、浅显、通畅”。
《神采为上:书法审美鉴赏》主要围绕书法何为美、何为不美、如何才能美、如何鉴赏等视角展开。该册遵循书法美学生成的自身逻辑,从汉字书写如何成为艺术、书法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开始,逐步推进到书法美的根源、美的表现、不美的表现等话题,既有对一系列书法美学范畴所进行的深入解读,又有对势、气、韵、节奏、空白、墨色、书卷气、金石气、模糊美等重点书法美学问题的理论拓展,尤其在涉及书法美与时代、人心、社会等诸多方面,注重考察书法美的文化属性,试图让读者在审美鉴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