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这时,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进而,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在名家书法、民间书法乃至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遗存中,去寻找、去发现,去阐释、去表现,使临摹行为在创作需要的指引下,从一种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工夫。这样的学习方法即 从创作到临摹 。 从临摹到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到临摹,是沃兴华先生归纳的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这本集子,正好完整反映了从创作到临摹的探索过程。 此次重版,作者对原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替换了百分之九十的临摹作品,另一方面增加《临摹漫谈》一文,全面介绍作者的临摹经历、临摹
本书是《小篆习法举要》的增订版,主要讲解如何习小篆的知识与方法。内容包括:以深刻的理论为基础,从造字、字形意的变化入手,帮助读者首先了解篆字的特点和形成,形象生动地讲述小篆的形与意;举例讲解习篆字时的笔顺规律和特殊字的笔顺安排;为学习篆字的读者推荐并分析临习范本;列举出常用的篆字加以说明。本书知识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习书法和篆刻的读者有很大助益。
本书论述了书法构成中的三个层次,即点画中的形和势,结体中的笔势和体势,章法中的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形,并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米芾、徐渭、董其昌、王铎书法作品中对笔势与体势相统一的探索和表现,以及作者本人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对时间节奏与空间造形的追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作者认为书法创作的方法就是在笔法基础上的形势变化。
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书法艺术探索实践历程,阐述了形式构成的定义,分析了形式构成成为当代书法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并从理论上探讨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从实践上介绍具体的创作过程。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阐述形式构成创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作者自足于自身创作实践,分析了斗方作为受展示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新颖幅式,章法的表现性是创作的重点。具体到图式斗方,作者以先章法、次结体、*后点画的次序,以及分析和比较图式斗方与文本式斗方创作的整体/局部、开放/内敛等方法的差异,对图式斗方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探讨。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自身对于书法内容与文字内容相统一的 书文合一的图式斗方 的创作探索。
唐张怀瓘《书断》解析与图文互证 洪亮 著 32开 平装 IBSN:978-7-5149-2245-5 中国书店出版社 内容简介: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书断》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在张怀瓘的多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书断》对后世的影响。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 神、妙、能 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此本著作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研究方法,即解析与图文互证。作者把《书断》的抽象的论述同具象化的图形相结合,互相映证。作者的这一方法使得张怀瓘的论述更加形象化,更加直观化,使读
本书从书法与文字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关注古今文字,对古代碑刻、法书以及古籍善本等存在的文字问题,对隶变之后,文字孳乳演变导致字形裂变性发展,各种文字问题影响到当代书法创作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用字中存在的文字现象等,进行源流演变考证和归纳梳理分析,旨在呼吁当下书法创作者重新认识文字学之于书法的重要性。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章 字例略说 ,以八组相近字为例,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来源及演变做考辨研究,以正本清源,使之各司其职;第二章 书法与文字 ,以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参评作品为切入点和主要考察对象,对当代书法创作中常见的异体、俗体、错别字、繁简字、俗讹字、偏旁移位、增繁与简省等文字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第三章 碑刻俗字考 ,以《干禄字书》《尊经阁记》等几件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为个
《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