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靠前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很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剧作教材,是由学生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电影剧本创作的现象分析,总结出新的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哲学、美学、心理学、叙事学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解释。把电影剧作理论向前推进,逐步建构起一套“电影剧作新论”。
百余年世界电影发展史的前半期,编导摄录等艺术创作人才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在摄影场实践中学出来、摸出来的;只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电影的大学教育才被业界承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方法。导演这门比之编剧、表演、摄影、录音、美术等技艺训练较实在的来说,似乎有些“看不见摸不着”;干好这一行又过于依赖实践经验和个人的艺术天赋;不同的教师也有着自己不同的教法与观点。所以,要写出一本公认的、实用有效的导演教科书是不容易的。
《白毛女》、《刘三姐》、《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这些我们熟悉并喜爱的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地方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 编剧、作家王霆钧文学新作《长影的故事》这本小书,记下了长影七十年历程中,一些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和一些影人的如戏人生。那些欢笑、激情、泪水、彷徨,已随时光而消散,唯有吉光片羽,定格在影像、照片与文字之中。
来处基层的电影产业现状报告,区县电影公司现状调查,区县影院生存现状调查。
《黑色记忆 战争创伤影像杂谈》汇集了作者近年来从事战争电影研究而撰写的电影评论,涉及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多国电影中的战争叙事。这一系列文章从“创伤(Thuma)”角度切入银幕上的战争,探讨不同国族对于战争的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影像来表达的。这些战争记忆时而交汇,时而针锋相对,尤其那些曾经有过交战历史的国家,在表现同一场战争时会使用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通过比较,得以管窥集体创伤之下潜藏的意识形态奥秘。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等待
本书全面梳理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中英雄叙事作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状况、话语生成机制、话语生态研究、话语衍变路径、话语衍变特点以及价值审视和反思。书中探究了英雄叙事的话语生成机制以及21世纪中国电视剧中英雄叙事的话语生态,以系统地把握新世纪我国电视剧中英雄叙事的话语内在机理和外在场域;从话语维度探究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剧当中英雄叙事较为集中的类型剧中英雄叙事的话语衍变路径和特点,全面把握我国电视剧中英雄叙事的话语衍变状况;从审视21世纪中国电视剧中英雄叙事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以及与之对应的叙事策略和话语逻辑,并对相关曲解英雄叙事的现象进行反思。
《光影记忆》以电影大师为经,以电影作品为纬,交织成23篇观影与阅人的电影评论。作者以真言与妄言杂陈的方式,铭忆电影将逝的辉煌。
为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学生及艺术语言爱好者进行配音和演播训练而编写的便携式手册。 《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掌中宝:配音 演播(练声专用)》有影视剧配音、动画片配音、小说演播、广播剧演播四章,每章均有理论概要、训练材料及训练提示,并附有相应作品音视频的手机或搜索方式,供学习者参考。
郑培凯教授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及主任。本书系郑教授从事电影研究以来的影评艺评合集,创作年代跨越二十余载。全书分“破题”、“开篇”、“入话”、“本事”、“尾声”五个章节,既有宏观的影史把握,又有具体的电影逐评,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影片如《城南旧事》、《霸王别姬》、《活着》、《戏梦人生》、《蓝风筝》等都从文化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电影时空坐标的转移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其视野含概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为的两代导演群像,包括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侯孝贤、王家卫等知名导演和影人,尤以上海、台北两地为关注重心,谈及两地电影在这几十年间的脉络与影响,可视作为上海和台北在电影艺术上的“双城记”。书中文章大都在纽约写就,故名。
郑培凯教授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及主任。本书系郑教授从事电影研究以来的影评艺评合集,创作年代跨越二十余载。全书分“破题”、“开篇”、“入话”、“本事”、“尾声”五个章节,既有宏观的影史把握,又有具体的电影逐评,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影片如《城南旧事》、《霸王别姬》、《活着》、《戏梦人生》、《蓝风筝》等都从文化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电影时空坐标的转移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其视野含概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为的两代导演群像,包括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侯孝贤、王家卫等知名导演和影人,尤以上海、台北两地为关注重心,谈及两地电影在这几十年间的脉络与影响,可视作为上海和台北在电影艺术上的“双城记”。书中文章大都在纽约写就,故名。
继《电影素描》出版后,又选取九十部影片。以电影为主,也选了昆曲、音乐剧、电视剧集、纪录片等,分了十一卷辑成此书。算是透过电影,旁观这个时代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