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之年》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带领读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作者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动人的描述,让这些由来已久的音乐在当下生活里鲜活动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乐史忽视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有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让读者相信,古典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艺术形式。
《抵达内心的歌谣》是 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广平跨越 30 年的流行音乐笔记。作者积 30 年流行音乐创作、制作经验,用异常绵密而细致的叙述,优雅而严谨的书写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生与成长、发展与成就的一个切面;作者用散文的抒情笔调回忆他的青春岁月,用细致谨严的笔法详细的剖析作为行业的流行音乐和中国唱片工业及娱乐业的种种现象,是对一个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行业的较为全面的书写。 他丰厚的音乐素养与积淀,大量的游历与采风,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深入理解了民族音乐的精、气、神,以及流行音乐的广博与厚重的特质。于是,在歌曲欣赏音乐聆赏方面,通过他的倾情文字,使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刘欢、王洛宾、梁弘志、罗大佑、周华健、汪峰、李春波、吴虹飞、吉克曲布、黄琦雯、周笔畅、瓦其依合、容
《音乐课》讲述的是两个音乐灵魂相契的人互相成就的故事。年轻的贝斯手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过程中遭遇瓶颈。颓丧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他行事古怪,却散发着异样的魅力;他既是音乐天才,又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他为年轻人上了十二堂课,为年轻人展示了一次次奇遇。年轻人在陌生人的引导下走出困境,成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名著,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文化泛音”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都堪称“大师级别”。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书记录了从20世纪初至今近100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从学堂乐歌、抗战歌曲到西北风、近些年的流行乐坛,乃至选秀等等,从音乐、人物、事件等角度生动立体的再现了百年流行音乐发展脉络,是一本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中国流行音乐史。
在我国,早些年人们初学西洋乐器还多是从小提琴、钢琴这些普及率较高的乐器入手,现今各大乐团的专业中提琴演奏者也多是先学习小提琴再学习中提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城市都组建了正规的交响乐团,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也有了自己的乐团。如何使中提琴成为人们触摸音乐的件乐器,使之更加大众化,是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初衷。与此同时,随着大家对中提琴这门乐器有了普遍的认识,也迫切需要一本中提琴基础入门教程供学生们学习。 我根据多年的演奏、教学实践,结合少儿的学习及成长特点,编写了这本《中提琴基础教程》。教程从零(入门)开始,介绍中提琴及相关基本知识;从学习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并从趣味性、经典性、技巧性和实用性几方面逐步展开,共分九章。书中收集了世界几百年公认的经典练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体现“重写音乐史”的设想,对过去中国音乐史忽略的一些人和事,都尽量地做到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去重新审视,并作出我们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我们注意到了对台湾、香港、澳门的音乐发展的介绍,注意到对过去被轻视和批判的流行音乐的介绍和重新评价。《中国音乐通史教程》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于一体,清晰、完整、系统地再现了我国音乐史的三个主要时段。《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既能够成为一本教材,又能成为一本自学的参考材料。在知识方面,能够满足音乐院校非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
大相国寺概况及音乐的发展与变迁,历代大相国寺及中州佛教乐器、乐队编制,大相国寺梵呗的类别及应用,大相国寺音乐的构成、五调与曲式结构,中州佛教音乐历代伎乐造像遗存整理与研究,大相国寺梵乐团及文化交流活动等,并配有大量图片。同时附有影印传统乐谱《大相国寺手抄秘谱梵呗法音》8首、《大相国寺手抄秘谱梁苑香林乐谱》30首、《太平兴国寺传世秘谱》7首、《焦作八音会工尺谱》17首。
“语言音乐学基础”这门课,只是音乐界引入语言学方法的初阶,它的开设既有基础理论意义,又有应用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将来还可分别为声乐系开设“地域性多元语音唱词诵唱”(专门训练用国际音标诵唱多种语言、方言的唱词);为作曲系开设“语言与声腔”(专门介绍各地各族语言对声腔构成的影响);为中国音乐史专业开设“音韵学与音乐史”;还可直接引入“实验语音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