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
本书根据梁思成1929年 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 中国雕塑史 期间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从上古到元明清,搭配图片,结合名家收藏、历代典籍和当时东西方艺术理论,对包括青铜器、玉器、建筑、佛造像等在内的中国历代雕塑艺术进行简明扼要、精准得当的梳理、介绍和评价,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古代雕塑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本书1998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并与2006年再版。本次出版结合之前版本《中国雕塑史》的读者反馈,对原文的文字、章节、插图等进行优化,增加新版本的专业性、严谨性,以适应当前雕塑艺术和古建筑领域专业研究者、爱好者及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本书以 36开小开本 形式呈现,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书中每一页正面为 雕塑局部图 、背面为雕塑名,装订成册。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 能180 展开 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沉浸式欣赏每一处细节。 全书共70面。
《根雕制作技法》为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 之一。根雕艺术是发现和利用木本植物根部的自然美又施以艺术处理的、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本书介绍了根雕的特点、品类、制作的材料及工具、创作与制作技法等等,并附有大量的制作范例,是全面了解根雕艺术制作技法的一本好书。
迟锐和黄玉红编写的这本《核雕撷美·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其中概述了中国核雕艺术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当代的核雕艺人对本行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作品,对整个核雕行业来说,可谓承前启后,在全国的高度上填补了核雕图书的出版空白。此外,本书还介绍了选核的标准、雕核的工艺、鉴核的技巧、养核的经验等内容。
本书所涉的木雕艺术,是指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品种。其木雕艺术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宽广。尤以浙江的东阳木雕、黄杨木雕与浙江根雕;福建的莆田木雕、仙游木雕;广东的潮州木雕负盛名。无论是实用型木雕还是观赏型木雕,都以其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雕琢,传承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为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增就了光彩。 徐华铛先生近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传统艺术的天地里,编著了数十部有关书稿。单就木雕艺术而言,就出版了《中国竹刻竹雕艺术》、《中国古民居木雕》、《中国根雕艺术》、《中国木雕精品集》等专集。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应地反响。这次他在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协力下,又负起了编著“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系列丛书的大任。全套计弥勒百态、达摩百态、罗汉百态、仕女百态、文人雅士百态、神仙百态、武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在生命中我们为了自由、为了信仰、为了爱情无数次被感动,而这烟花般美妙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开始渴望铭记。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用各种坚硬的质料雕刻出美的造型,并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他们有个光荣的名称——雕塑家。当我们的身躯渐渐老去,当我们的时代成为过去,一座座雕塑却依旧伫立在那里,记录着历史,铭记着回忆。并非因为金属或石头更耐得了岁月的侵蚀,被塑造、镂刻的是霎那,更是永恒。 李小平、魏丹编著的《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涵盖了当今优秀的20位雕塑大师。
《黄杨木雕》讲述传统木中象牙黄饧木雕的神韵,自然融和了西洋雕塑的造型,中西珠联,酿就了徐宝庆大师海派技艺的独特风姿,百世流芳。上海黄杨木雕,是我国黄杨木雕的重点流派,有别于浙江乐清等地的样式,在上海萌芽、发展,别具意义。
《绵山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佛,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 关于“包骨真身”,其说不一。佛教典籍中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菩萨处胎经》中将修行高深的高僧不腐的遗体称做“全身合利”。从现有的史料看,至迟唐代就有把全身合利制成真像的了。最著名的要算六祖慧能(638-713)的真像,至今仍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被佛看作“圣物”。但他的真身成像的材料,是胶漆和香粉。此外,九华山的几尊“肉身”也是使用这种妆漆和妆金,均与绵山的以泥包塑不同。也就是说,除绵由之外,再没听说别的地方有这种以泥
本书是本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全书共收入了620幅精美的彩图,数十位西方雕塑家的代表作,让你直接欣赏世界最的雕塑作品。 该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栏目活泼,板结构合理,用通俗晓畅的文字,告诉你丰实的艺术知识,是一本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提高人生品位,加强艺术修养的轻松读物。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炕头上的石狮子》对陕北炕头石狮子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客观描述,通过对大量的实物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对陕北炕头石狮子的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以此解读和折射了厚重而博大的陕北文化。
具象雕塑的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在20世纪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具象雕塑》从当代雕塑对于“真实”的呈现、与现场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平面和图像的巨大影响,以及“材料意识”的重新认识几个方面,探讨了当代雕塑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当代具象雕塑在材料观念更新、语言方式突破、自身形态界定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其中不乏生动敏锐的艺术感悟、对中国雕塑的批判和思考。《新具象雕塑》丰富的作品介绍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当代具象雕塑的基本面貌。
《绵山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佛,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 关于“包骨真身”,其说不一。佛教典籍中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菩萨处胎经》中将修行高深的高僧不腐的遗体称做“全身合利”。从现有的史料看,至迟唐代就有把全身合利制成真像的了。最著名的要算六祖慧能(638-713)的真像,至今仍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被佛看作“圣物”。但他的真身成像的材料,是胶漆和香粉。此外,九华山的几尊“肉身”也是使用这种妆漆和妆金,均与绵山的以泥包塑不同。也就是说,除绵由之外,再没听说别的地方有这种以泥
雕塑艺术是以空间体量和物质载体,通过视觉及触觉的感观体验来实现的审美活动,而用文字对其进行转换时就难免出现一些“失语”。同样,用“体量”一词形容,具体到汉代、唐代雕塑的“体量”,其实际内涵和视觉呈现的效果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何况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基于人们的感观经验、心理活动、情感与精神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一方面使艺术创作本身充满变数,一方面使艺术作品的终结果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反响也不同,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中国雕塑艺术也无例外。
山西古代雕塑有上万尊,是不折不扣的雕塑大省。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重视对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古代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书就是对山西古代雕塑的一个概览。同时,精选山西古代雕塑中的精品,如晋祠的宋代侍女像、长治观音堂彩塑等进行介绍。宏观和微观兼顾,普及与深刻兼有,既有利于向大众展示山西古代雕塑、展现山西文化、塑造山西形象,也有利于普及古代雕塑知识,推动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
这里所涉的木雕艺术,是指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品种。木雕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宽广。尤以浙江的东阳木雕、黄杨(温州)木雕与嵊州根雕;福建的莆田木雕、仙游木雕;广东的潮州木雕负盛名。无论是实用型木雕还是观赏型木雕,都以其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雕琢,传承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为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增添了光彩。 本书是“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系列丛书之《木雕神兽百态》,包括青龙、朱雀、玄武、仙鹤、金蟾、狮蝠等祥瑞之兽。另外,本丛书还应读者需求,在多本分册的后半部,均酌登了读者喜闻乐见的人物面部的特写造型,以资借鉴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