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 物质至上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 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 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 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雕塑是什么 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
开凿于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佛教的初始圣地。中西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之花。 起源于100年前的大画幅摄影,是摄影领域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在图像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有着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效果。 本书采用古朴的大画幅影像来记录古老的云冈艺术,以36开小开本的形式呈现,尺寸为10.5*14.3cm。书内每一页正面为造像细节高清图,背面为造像名,装订成册。全书共118页。 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能180 展开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将小书捧于手心,沉浸式欣赏造像的每一处细节。
我国 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成果,但长期以来散落在民间,土生土长,自生自灭。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实际情况,也是艺术学研究的实实在在的内容(砖瓦)。本书通过深入现代民间,考察大众的喜闻乐见,有什么东西*受欢迎,以及民间艺人和工匠经验。《狮子艺术 造型原理的一个动物典型》: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篇;下编:鉴赏篇,论述了艺术创造的审美、寓意、教化,三者的关系与主次。想象、虚构和写实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本书通过若干实例阐述了数字雕塑技术和传统雕塑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数字雕塑软件ZBrush里模拟传统雕塑风格的技巧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写实雕塑的头像、人体、着衣、创作四个雕塑阶段的观察方法、审美原则和技术方法。书中运用精练的语言将数字雕塑的精髓娓娓道来,并罗列了大量精美的实例图片,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雕塑规律,提高数字雕塑艺术性。本书适合从事雕塑学习和创作的雕塑产业人群、数字艺术爱好者、手办创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雕塑专业、动画专业师生教材使用。
开凿于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佛教的初始圣地。中西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之花。 起源于100年前的大画幅摄影,是摄影领域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在图像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有着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效果。 本书采用古朴的大画幅影像来记录古老的云冈艺术,以8开单页的形式呈现。每张单页尺寸为26*37cm,正面为造像高清大图,背面为此造像的中英介绍。书中共有42张单页。 大画幅胶片摄影呈现的高品质图片,忠实还原了云冈石窟造像的原貌,让我们有机会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书壳为 信封 的样式,借用 邮件 的概念建立起 古与今 艺术与现实 对话的桥梁。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古希腊艺术创新和理想化的辉煌成就使其成为西方历史上光荣的存在,而古罗马对古希腊艺术伟大的传承以及雕塑艺术实践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在西方历史中相互交融并共同塑造西方雕塑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基础。每一件展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本书收录共计134件组作品,通过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艺术之美,展现了艺术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石雕器物》为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教学系列教程 之一种,书稿共分五章,章为 石雕器物概述 ,主要通过对石雕器物的定义、石雕器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及石器艺术在中华历史中的七次演变概述了石雕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为 石雕器物的材料 ,从认识材料出发,叙述石雕原料的形成条件、形成方式、软硬玉异同以及品种分类;第三章为 石雕器物的设备、工具和辅料 ,主要介绍目前石雕器物制作所需的设备、工具及辅料,并详细解释了各类制作技巧和工具使用的防护措施;第四章为 石雕器物技法与步骤 ,主要结合传统石雕的加工流程、当下时兴的数字化雕刻和个人的艺术创作经验,介绍石质雕刻的主要技法、技巧,并以图片清楚地展示作品的制作步骤;第五章为 石雕器物创作坊 ,主要介绍作者参与的四川美术学院器物雕塑工作室
石雕艺术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一脉,不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成为万古不衰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书从中国历代巨型石雕佛像切入,选择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珍品,以圆雕、浮雕这两类石雕为抓手,展现了中国历代传统石雕精品的神韵与风采;以 中国四大国石雕刻 寿山石雕、青田石雕、昌化鸡血石雕、巴林石雕为主,重点介绍现代石雕艺术家们创作的精品。这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石雕作品,是中国石雕的精髓。另外在 中国石雕撷锦 的篇章中,还介绍了城市石雕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地方特色的石雕作品。 本书可供相关的文化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石雕艺术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形象、物品、时空: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象语言研究 的终成果。全书以 具象 为主题,围绕形象、材料、时空展开论述,系统梳理当代雕塑媒介语言拓展的主要方向和经验,并综合中国当代雕塑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代具象雕塑的创作方法与发展可能。 研究方法以图像学、形式语言分析为主,重视一手文献与文本的运用,将西方当代雕塑创作与中国雕塑家的实践综合看待,基于当下中国艺术创作的客观环境与趋势进行相应的创作理论研究。
《“非遗”选萃 中国民间博物馆: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内容以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为基础,详细介绍昌化鸡血石的开发利用、创作设计、雕刻加工和艺术特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石文化进行探索。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潘惊石,字林平。出生于罗源。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寿山石网创始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师从陈建熙。擅雕印钮、薄意、草虫、动物等,作品以新意独创、随色赋形、情趣盎然著称。 本书为“唯美寿山石雕”系列之一,收录了潘惊石寿山石雕中的精品。
无论是采石、开矿、收获,还是生产,所有的材料都是自然力量的表达。艺术家就像建筑师、筑路者、科学家所做的那样,将这些力量置于作品之中。艺术家与科学家都意识到区别坚硬、锐利和独特,从柔软、模糊及混沌中分离出来,这不是感官与非感官差别的问题,而是观察距离的问题。胚胎开始生长时的组织结构类似银河系。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晶就像有机物。将所有材料理解为“生命体”,让我们一方面感觉到自然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感觉到对具有不同性质的材料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书中我试图展示在被叫做“做雕塑”的复杂过程中,材料的性质是如何与艺术家的愿望互动的。 任何想在当代雕塑中历险的人,都有必要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及技术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换句话说,“做什么”与“怎么做”是纠结在一起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端砚》内容简介:端砚因其石质优良、石品绚丽、雕工精巧,文化底蕴深厚而被誉为(众砚之首)。它是用广东省肇庆市郊斧柯山端溪观石制作的。端砚始于唐,盛于宋元,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已有近1300多年历史。
《长江中游佛教造像记》收录长江中游地区(以湖南、湖北、江西为主)的佛教造像记80件,连同细部特写,共计为140幅图片。这些资料都是作者二十多年的田野考察所得,属于首次公开出版的新资料。全书由概论和图版与说明组成。概论系作者从新资料出发,结合我国古代宗教、文化制度和乡规民俗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引导读者阅读本书的钥匙。《长江中游佛教造像记》的每个图版的介绍都包括基本信息和解说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