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本书是陶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全书共6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陶艺的基础知识、陶器上的装饰纹案、复杂陶器的制作、转台的使用等。书中还细致地介绍了伴随制作过程产生的问题,例如陶艺到底怎样学?黏土的再生方法、道具的清洗方法等。并在末章介绍了儿童陶艺制作方法。内容基础详细,适合初学者阅读。
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氏朝鲜王朝(1392 1910),古朴沉稳中透露着风骨的李朝器物,从百年前的民艺思潮到当下的日本,影响着一代代爱物之人和他们的审美眼光。 作者李凤来在日本经营了50多年朝鲜古董艺术品商店,在这部作品里,他从几十年间经手的李朝器物中挑选出25件进行呈现,并讲述了与25位客人的相遇,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些客人的身份、人生境况千差万别,但对器物都有令人难忘的认识与情感。 作品图文并重,述说器物之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思,也向读者展现了爱物之人对待古物的真实姿态。作者认为,对物的审美固然重要,但溯其根本,看 物 是要看到背后的 人 。物之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 莨绸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生产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香云纱穿着透气清爽,轻体透凉,走路会发出 沙沙 的声音,所以*初被称作 响云纱 。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殊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 软黄金 的美誉。香云纱布料的珍贵稀有,使其受到宋氏三姐妹、张爱玲、陆小曼、王映霞等名人的热烈追捧。2008年香云纱因独特的染整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彰显非遗文化、呼吁非遗传承的 粤雅小丛书 之一,本书以传承、制作、价值三章重点介绍香云纱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历程,既很好地凸显了香云纱在岭南文化、广东纺织工业史的重要地位,也恰当地表现了香云纱作为纺织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 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 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王国安两代人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 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 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 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 美 字笼统概括。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
人与草叶30年的对话,142个从新绿到化石的生命故事。 也许,人和草叶本来就有相通的情感和语言。也许,草叶是上帝的秘密。 《草叶手帖》里 泰戈尔说: 司节令的神明用极细的笔触,在纤小的叶片的一角记述它的身世。 艾略特说: 呵,我的朋友,你不懂,你不懂生命是什么,尽管它握在你的手中。 狄金森说: 三片叶子,黄栌、枫和白果。在一起,成了跳跃的诗,可诉可歌。它把人引向远方,有山有泽。 从90年代至今,摄影家沈继光兴之所至收集身边的草叶,用相机和文字创作草叶标本的生命故事。自然脱落的梧桐树皮、蔬菜里的菟丝子、友人寄来的残花、床底压了多年的葡萄梗 零敲碎打,压压摆摆,裱裱贴贴,成为142幅草叶摄影作品。 这些图画是植物的生命标本,见证它们从新绿到枯干、层层叠叠累积时间记忆的过程,也记录了作者从青年到暮
《拼布绣艺术:工艺与作品》从拼布绣的地域分布、民俗分类、制作技艺等方面,对大布江拼布绣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大布江拼布绣研究所收藏的约3000件民间刺绣藏品中,遴选出近200件精品,进行展示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了大布江拼布绣的文化、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