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大江大河般宽广厚重,如漫天星空般深邃璀璨,其间承载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发展史,也是关于中国人如何奋起图强、不断拼搏创新的自强史。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本书共包含4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农业成就,收录食物加工、食器制造、耕作、水利、农业机械科技;第2章展现纺织成就,收录原料加工、绫罗绸缎纺织、四大名锦技术;第3章展现建筑成就,收录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宫观园林塔寺和民居建造技术;第4章展现交通成就,收录陆路、水路、航海和桥梁建造技术。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
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 本书共包含5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陶瓷成就,收录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第2章展现青铜成就,收录冶炼、铸造、装饰青铜器技术;第3章展现冶金成就,收录冶炼金属、冶炼工具技术;第4章展现精妙机械成就,收录极具代表性的自动机械、度量衡技术;第5章展现兵器成就,收录近战兵器、远射武器、火药武器、防护器具、水路战备制造技术。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流动着的字符图文,让整个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 本书共包含5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收录天象记录、天文仪器、星图和历法科技;第2章展现地学成就,收录地理学、实地考察名家、地图测绘、航海技术;第3章展现数学成就,收录算术技术;第4章展现物理成就,收录力学、声光、电磁学科技;第5章展现四大发明、书画、印刷成就。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流动着的字符图文,让整个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令
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与历史文化。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相结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风俗为线,辅以1000余幅精美彩图,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时代风貌。 全书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 本次修订特别收录近400幅作者精美手绘插图,忠实还原了首饰的原貌与细节,为全书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与艺术魅力。 一本在手,可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赏华夏美学,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史。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 福 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生
本书深入讲解了宋朝有代表性的15个传统色,并深入挖掘了同15个代表色相关的绘画、瓷器、纹样、服饰等文物,体现了宋朝鲜明的文化特色。 本书不仅有详细的色彩讲解,还对宋朝的用色规制、特点和崇尚的颜色等知识进行了介绍,为读者提供系统的色彩知识解读。书中对每一种颜色的讲解,都尽力从严谨而新颖的角度,为读者带来启示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色彩的书,更是一本引领读者深入了解宋朝文化的知识科普书。 本书适合色彩学研究者、艺术院校的师生、相关艺术从业者学习参考,也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母亲的香气 金媛善拼布艺术》详细生动的介绍了拼布艺术的起源以及朝鲜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重点向读者详细讲解了拼布钱形纹和太阳花的制作,并展示了金媛善大师拼布艺术作品壁画类(14幅)、包袱皮(102幅)、家居类(39幅)、服饰类(44幅),以飨读者。
陕北剪纸是生长于陕北大地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本书从人类学、美学的视角,对陕北剪纸的起源、陕北剪纸的历时性延存、陕北剪纸与相邻艺术的关联、陕北剪纸的族域性、陕北剪纸的审美特性、陕北剪纸的文化人类学价值、陕北剪纸的危机与新生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和阐释。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广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创造历史,与自然和历史对话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厚重,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
陶瓷设计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程。本教材整合了有关陶瓷设计各个方面的理论,既总结了前人在该领域内设计活动的经验,也包括了近年来从事陶瓷设计与教学的专家学者的体会。在展开陶瓷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的过程中,本教材分别就其基本概念、所及范围、历史演变、属性特片、设计程序、设计表达等相关因素作了系统的介绍,辅以数百幅图示、表格,并通过对众多中外陶瓷设计典型实例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陶瓷设计,尤其是对赏用结合的陶瓷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本陶瓷设计教材适合于高等美术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以较为详实的资料与信息促进该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使学生掌握系统观察与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效的意图表达手段和全面的程序组织、操控能力。
《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以传播舞狮文化为宗旨。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侧重于对南狮(也叫醒狮)的介绍,大致包含舞狮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舞狮文化知识从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艺术欣赏等角度出发来组织材料;运动技术则主要介绍了单狮和双狮的套路,可作为舞狮爱好者入门学习的参考。
从2020年至2022年三年时间里,本课题组走村进寨,展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为主的田野调查,至今已完成对彝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白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亻革家人、傈僳族、纳西族等10多个民族及支线的调查与访谈,拍摄照片2万余张,视频录音1000多分钟,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本书以图文结合形式,按照调查时间为序,对三年来本课题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当代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实际状态有一个较客观、理性的认知和呈现,同时为与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人在西南调查资料中出现的相关服饰文化展开深度比较研究打好基础。
本书为2020年浙江省哲社规划常规年度课题(重点课题) 越窑青瓷口述史研究 (20LMJX06Z)成果。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对越窑青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保护历程与实践等进行了归纳,在对越窑青瓷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窑青瓷文化从业人员以及大学生、普通公众、游客等群体进行口述史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越窑青瓷遗址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路和对策探讨。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 是继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之后又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国家站位与浙江特色的重大学术项目。浙江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全球80多家相关博物馆、考古所、收藏机构,计划全面系统地调查采集 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藏品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定名著录、整理出版等工作,出版100卷精品图录,打造迄今为止资源收集zui全面,学术研究zui前沿,编纂体系zui完备,图像呈现zui精准,出版规模zui宏大的中国丝绸艺术大系。 中国丝绸文物材质纤薄,对保存环境要求苛刻,收藏机构分散全球。对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丝绸文物进行全面的甄别、遴选与信息采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同时,真实、详细而精确的图像数据等基础材料,是高水平丝绸艺术研究的前提。为保证全球中国丝绸文物首次高质量集中面世,项目组制定了规范化的技术标准,邀请全球学术机构
近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衣着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但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下,传统的图案审美在社会中仍有延续和发展,并在题材及造型特征上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江南民间刺绣图案蕴含了深厚的传统礼教观念和社会德育功能,在近代西方 人本主义 思想影响下,刺绣图案的形式美感逐渐大于审美内涵,图案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追求时尚的符号。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从单一审美体系到多元审美文化融合共存,并最终走向审美整合的发展路径。二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讨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及近代社会中的社会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