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日本建筑师长坂常,是近年来活跃于世界的新锐设计师,以蓝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在日本这样一个在建筑意识上已有普遍高度认知的环境里,长坂常针对于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的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的设计理念。长坂常的在设计中强调: 专业的部分和业余的部分、设计师的部分和业主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不再对立、是不是应该可以同时存在? 这本书,在*时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日本当今*一代建筑设计师于不再封闭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设计思考的参考样本。
本书是知名建筑师俞挺的首次建筑随笔集。建筑能靠想象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12篇生活随笔,以建筑介入日常生活;7篇建筑学理论探讨,在建筑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建筑的游标卡尺,利用对偶在建筑学观念上进行创新;12篇建筑作品设计心路历程的书写,包括八分园、上海书城、独白美术馆、砼殿、钟书阁等,作者摒弃建筑术语,用具有体验性的、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一座座建筑建造的理念、过程和最后的呈现,作者认为,无论建筑设计有着多么华丽的建筑理念和形象,如果应对不了实际的困境,那终究是多余的。 本书用建筑美学诠释人的生活方式,并发展出中国式审美,既有对青年建筑师职业困境的解答,也有对高房价下年轻人在大城市生存之道的探讨;从詹姆斯 斯特林从来不好用的建筑到冬冷夏暖的美术教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是要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
《乌有园(辑:绘画与园林)》是由金秋野和王欣二人合编的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进展。2014年出版的辑“绘画与园林”约请了八位作者(董豫赣、李兴钢、李凯生、宋曙华、郑文康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此外也包含了两组与园林相关的学生习作,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
《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是一本有关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的论文集,但作者并不限于建筑园林专业,而多是外历史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中多位是三联的老作者,如柯律格、包华石、汪跃进等。全书有选择性地收入了他们的相关论文12篇,从艺术、文学、建筑、考古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历史面貌。
林徽因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代建筑,并逐一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本书收集了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和评价,对当代社会人民生活住宅的设计与研究,还有随笔杂谈等,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
在很多人心里,绿城就是“美宅”“高端”“品质”的代名词。“一生总要住一次绿城”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绿城一直致力于打造精品建筑房屋,那么绿城是如何造房子的?绿城的每个建筑设计都有着怎样的独特理念?绿城是如何将人文底蕴与建筑设计融合得如此绝妙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绿城的房子?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会给你答案。这本书的16件绿城作品,将带你了解绿城的精品设计理念,让你从中体会到绿城对造物的虔诚之心。这其中的每一个项目作品,从城市、人文底蕴到建筑特色,甚至是设计师的采访,带给你的,不仅是建筑学的欣赏,更是历史学、美学的熏陶。
本书是系统介绍20世纪西方著名建筑作品的图集。全书共分两篇。在篇《百年回眸——20世纪西方建筑纵览》中,作者笔涉“现代主义”、“有机建筑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诸多建筑流派,从技术、经济、文化、美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综述了19世纪以来的百年西方建筑史。第二篇《建筑名作》以700多幅彩色照片(基本上为作者在国外考察时实地所摄)和简要精当的评介文字,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大多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15座(组)西方建筑名作,其中绝大多数建筑都附有平面图和剖面图。在评介建筑名作的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几十位世界著名建筑师。 本书对从事建筑史教学和研究、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和装潢设计的人员均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建筑系师生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