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不可少的元素 斗栱,串联起全书的内容。从外朝的国家大事到内廷的颐养天年,从建筑形制到礼仪、节气,翻开本书,一幅幅与之相关的精美手绘图将缓缓展开,陪您一起了解北京故宫。 本书适合对传统建筑、对故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反造型》的再版。书中通过隈研吾*著名的几个建筑设计案例,包括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展示了隈研吾东方式的建筑哲思与设计理念。 自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建筑便一直沿袭着割裂的手法,建筑师利用立柱、台基等手段,为了让建筑从环境中凸显出来而绞尽脑汁。进入二十世纪,商品经济令建筑成为买卖对象,即 房地产 ,这使得建筑与自然的割裂变本加厉。隈研吾认为,建筑的原点在于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在于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紧密联系。在本书中,隈研吾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通过为布鲁诺 陶特正名,他揭露并批判造型式建筑的局限性,通过在材料、与自然的关系性等方面的种种新尝试,他试图将作为巨大块体的建筑 粒子化 ,开拓建筑的新可能 撕碎建筑的硬
《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在整体性上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同时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典籍等两大知识系统,对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史的内在肌理、外在轮廓作出了精细入微而极富思辨性的分析、梳理、还原、概括。《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的特色再与,一方面,在章节安排上,仍旧以朝代为分期,却更为重视文化类型的前后关联所带来的复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行文逻辑上,既描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匠术的操作 记忆 ,同时,意在探索建筑如何可能成为一种人们用来寄寓灵魂向往的艺术 语言 。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的再版。 隈研吾以敏锐的建筑嗅觉,洞悉日本消费者对于住宅的需求,并戏谑式地将战后日本的住宅分为十类,通过这十类住宅探索日本人的居住文化,批判日本住宅对于西方住宅的模仿与崇拜。 在隈研吾眼中,暗示着 旅行与性 的 单身公寓派 住宅以商务旅馆的单间为原型,成功满足了年轻的都市单身生活者对于理想住宅的想象;而以欧美的传统别墅为原型的 食宿公寓派 则满足了无数家庭主妇对于家庭生活的浪漫期许;至于 咖啡吧派 住宅,它以精挑细选的高档桌椅、细而窄的空间照明,烘托出一个个寂寞而又渴望表现自我的都市白领,满足了他们对于中产生活的美好想象 《十宅论》的标题模仿将住宅神圣化的《住宅论》,内容又致敬了马可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书,更通过建筑
本书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方法,考察人对场所的审美感知过程,以弥补当下 建筑现象学 领域忽略个体意识的研究缺陷。全书以胡塞尔的意识学说为出发点,分析人对陌生场所的认知和对场所的审美体验;通过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见解,挖掘场所审美的内在价值: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又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超越;分析了一些绘画、园林、文学、戏剧、音乐作品对非现实空间和场景的营造,以及一些建筑作品试图摆脱时间藩篱、展现永恒之美的倾向。本书作为建筑理论和美学论著,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同时也为哲学专业人士提供借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的重 点从大规模量化建设向可持 续性的质化建设转变。欧美 是早已进入了城镇有 机 新的建设之中。本书中 所谈的女性视角,并不是孤 立强调街道环境中的女性意 识,或是片面满足女性在城 镇街道环境中的诉求,而是 通过解析城镇街道景观的演 变特征、构成要素、美学特 质,从城镇街道景观特点和 女性对街道环境特有感知出 发,探讨城镇街道景观在城 镇化深入发展之下的 加人 性化、 可持续性的传承与 新之路。本书特色在于: 聚焦空间研究范围。本 书在街道景观的传承与 新 研究中侧重于城镇空间,将 量大面广的小城镇街道景观 营造纳入研究范围,为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 了 深入的研究依据。 揭示人性研究视角。本 书聚集女性化视角,力图以 为多元、平等、包容的观 察和研究,探讨人与
本书集画作、摄影、文字于一体,全面记录了北京的胡同风情。绘画作者选用单纯的黑、白、灰的铅笔画形式勾勒北京胡同景象,用笔考究,完美地体现出胡同的内涵和意境。同时,配有今日从绘制角度拍摄的照片,今昔对比。文字由北京历史地理专栏作家撰写,有料、可观。读者既可以随意翻到哪篇读哪篇,又可以按照每条胡同在地理位置上的关联顺次阅读。书后附有精心制作的全北京胡同地图一张,图中的数字和该胡同画作在书中的页码对应,方便读者查阅。
《建筑美术》以传统建筑美术科目——素描、色彩、速写为单元来划分章节,图文并茂地讲解了三者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方法。书中说明了建筑美术的特点、作用,介绍了教师及学生的多幅优秀作品,能够为读者提高实际创作水平提供帮助。 《建筑美术》可作为建筑、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建筑及美术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参考。
钢笔是舶来品。跨过漫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鹅毛管笔已经开始在欧洲使用,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都用这种笔绘制他们的创作稿和素材稿,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成为后代画家的学习范本。十七世纪以后,印刷出版业开始蓬勃发展,新的印刷制版方式代替了是时的凸版印刷技术,钢笔画开始进入商业领域,商家们邀请艺术家用钢笔来绘制各种插图和装饰画。从此,钢笔画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插画、连环画的创作和建筑物的表现中。本书包含了钢笔建筑写生这一内容,收入的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利用教学之余或寒暑假期间进行写生和创作的作品。它将作者在写生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直接地表述在图面上,使读者更为直观,其目地是想对前阶段工作做一次总结,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建筑设计就是将头脑中的构思具化为可视的实物的过程,一边验证已实现的构思一边将其继续完善深化,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初见形成终决定的形态,这也被称作“研究”。在建筑这一领域,终是要构建三维空间,将空间内的各种形态整理完成。要想事先就能验证将要动手构建的三维立体形态以及空间的应有状态,在研究阶段就需要三维的构建条件。为此,人们才会制作“模型”。也就是说,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模型,是三维的“素描”。 本书中的内容解说均以用于研究为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如何正确地制作模型,而是知道如何将制作模型作为设计的一个工具来使用。本书每个章节都独立构成,中间插入一些类似图解的说明。从制作建筑模型的基本技巧,到建筑设计流程中需要的模型制作,涵盖了从基础到实际应用的所有技巧,知识全面详细,也方便读者
本书以景观设计要素及其创意表现为主要内容,以文字加图解的方式展开介绍。全书具体内容包括景观设计要素的相关知识及其图解分析;景观场地与空间设计及创意表现;景观植物、水体与山石及创意表现;景观构筑物、设施与公共艺术及创意表现;景观设计创意表现实训等几个部分。全书以简洁、实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示语言,为景观设计学习者不仅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在思考和表现方面提供了一套简单可行的设计参考。本书既可以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学生的教材,又可以为广大的景观设计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设计临摹、参考的范本,还也可为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训练方法上的参考和指导。
本书分别从园林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中外园林古典与现代的发展对比,得出古典与现代园林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是因为现代园林中许多园林设计要素中的处理方法继承古典园林的处理方法。而差异性是因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时代的更替,当代艺术的盛行,现代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园林中进行创新,与当今时代的艺术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现代城市公园的新局面。
本书系统总结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的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加入了产教融合的概念,详细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园林专业的产教融合提供了参考。
《园林规划设计》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按照“景观设计师”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来组织编写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共设七个项目,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涵盖常见园林绿地景观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私家庭院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规划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和校园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各个项目根据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进行组织编写,每个项目后面都设有实训任务单,体现“学做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既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园林、园林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园林相关专业教材,或作为从事园林工作人员参考书及自学用书。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鄂南素有“千桥之乡”的美誉,其境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桥数量之多、文化底蕴之深厚。作为文化现象的鄂南乡野古桥梁建筑,常隐没于广阔的山林阡陌之中,让细细的流水绕村而过,在丘陵沟壑间与潺潺溪水共鸣。它们所提供的或许仅仅是给予路人行走的方便,抑或是古道山峦间商旅穿行的便捷,但它们粗犷质朴的外表下,却同样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内涵与魅力。鄂南桥梁古建筑蕴含于荆楚文化整体发展的大视野,展现了因宜就势、生态制宜的营造观念;循乡土而拙朴、灵秀、内敛的艺术思维;及其地缘优势所独具的开放、多元,且兼容并包的人文创造价值。 《乡野古桥:鄂南地区现存古桥建筑艺术研究》以发展的视野再绘鄂南千桥文化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在挖掘乡村地区特色文化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