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领域,贝叶斯方法越来越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在计量经济学领域,贝叶 斯方法的影响略显孱弱。出现此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 究生学习的教材。现有的贝叶斯计量教科书,要么内容过时,没有包含20 世纪80 年代 以来贝叶斯计量经济学出现的新计算方法;要么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包含学生们关心的 贝叶斯方法实证应用等必要内容。例如,Arnold Zellner所著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教科书 (Zellner, 1971),虽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出版于1971 年。Dale Poirier 所著的教 科书(Poirier, 1995),依然影响力很大,但主要介绍方法论以及基于贝叶斯和频率学 派方法的统计理论。书中除了回归模型,没有讨论应用经济学家使用的其他模型。诸如 Bauwens、Lubrano和Richard (1999) 等人撰写的其他贝叶斯书籍,仅讨论计量经济学 的某个具体问题
拉凯什 V.沃赫拉在本书中为学习和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路。他逆转了传统的主题排列顺序,先从数学上比较简单的主题开始讨论,再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主题。本书先从垄断问题入手,因为它只需要用到单变量微积分(而不是多变量微积分),从而有利于学生明确而专一地关注作为经济学核心的基本权衡理论。接着讨论的主题是不完全竞争及其与垄断的对比,同时引入了纳什均衡的概念。直到全书的倒数第二章,才讲到了完全竞争,它是作为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的非策略性行为模型来讨论的。全书引用了大量源于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轶事,目的是吸引读者,增加可读性,同时鼓励读者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理论模型和现实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经济学在起作用。 从租房到拼车,从经济增长到消除贫困,达龙 阿西莫格鲁、戴维 莱布森、约翰 A.李斯特三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确立了优化、均衡和实证这三个关键概念,用以解释人类的各种行为。优化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和企业如何做出佳选择,均衡展示了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主义则利用数据来检验和支持理论。 本书以现代生活的诸多真实事例为起点,摒弃了传统经济学教材中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和陈旧案例,并加入博弈论、不平等、拍卖和议价等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帮助读者更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经济思维。 读完本书,你将发现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和预测他人的行为,比如该花多少时间浏览短视频,和人谈判时如何获得好的结果,怎样叫网约车更划算,明白哪种政策更有助于
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类的教材已经很多, 由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此类教科书也很多,但用全新的思路来构建新的体系的教材则显得凤毛麟角,而本书作为一本优秀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在构建教材的新体系方面做了有建树的探索。 本书根据克雷普斯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对一年级MBA学员所授课程的讲稿写就。全书以博弈论和策略思维理论为基石,创造性地将微观经济理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思考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大部分章节都以简单但内涵深刻的案例做导引,深入浅出地向胸怀大志的管理者展示了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及模型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此外,作者还给出了匿名市场、个性经济学等概念,并且把许多以前看来与经济学无关的内容,如声誉、可信度等纳入了分析当中。作者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 微观经济学 学习指南(第3版)》是《微观经济学(第三版)》的配套学习资料,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的知识要点。其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1部分是各章要点、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第2部分是模拟试题,方便学生为考试作准备。
本书是英文影印版本,是一本经典的、使用广泛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内容上除包括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价格与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等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外,还涵盖了近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不对称信息的作用及应用、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定价策略以及制定政策以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性问题等。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有大量案例,对微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2) 图文并茂。利用大量图表,形象地论述需经复杂处理才能得出重要结果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并用一些实际数据进行分析。(3)基础数学的应用。读者不需要具备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知识即可阅读。
《高级微观经济学:选择与竞争性市场(英文版)/高等学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经济学经典教材·核心》包括个体选择、价格、一般均衡理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典型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微观经济理论系列教程所涵盖的。然而,与标准教材相比,《高级微观经济学:选择与竞争性市场(英文版)/高等学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经济学经典教材·核心》内容更深,数学处理更完整。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读者熟悉基本理论(仅达到熟悉标准是不够的),而是让读者掌握和运用与基本理论相关的模型和结果。
《微观经济学/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共设10章,分别介绍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各章设有“学习要求”、“主要概念”、“本章小结”等环节,突出重点难点。《微观经济学/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既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亦可用于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李致平等编的《现代微观\宏观经济学习题解析》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现代微观经济学》(第3版)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第3版)教科书而编写的,参考了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并尽可能与*院校考卷结构和题型保持一致。全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共24章,按照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等7种题型编排,并附有详细解答。习题覆盖了“西方经济学”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和基本应用。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灵活应用,对重点、难点内容,除安排了深入浅出的习题之外,还适当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考研,我们一直坚持收集重点高校研究生“西方经济学”入学考题,对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出详细解答
宋晓东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的指导思想在于提高读者的经济学思维能力,注重从知识点归纳和从练习题中提炼出方法,以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是与宋晓东老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教材相配套的学习辅导用书,共12章,各章主要由提要和习题两大部分组成。提要部分为大家提炼出每章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各章的主要知识;习题部分配置了与每章内容对应的单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阅读与思考等内容。 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本书针对各章有难度的习题进行了详细解答,通过本书的练习,可以更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及有意愿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读者。
王立平、周宁主编的这本《微观经济学 第4版 学习指导》是高等财经院校十二五精品系列教材之一,旨在帮助读者复习、巩固、拓展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全书共分十三章,每章由提要、基本概念、习题、答案四部分构成。
《微观经济学习题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为蓝本。 马工程 版《西方经济学》(上册)的内容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介绍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进行评述,这有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微观经济学习题集》的章节完全参照 马工程 版《西方经济学》(上册),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一般均衡和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习题集》涵盖了 马工程 版《西方经济学》(上册)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该
刘辉煌主编的《微观经济学(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是湖南大学2008年“国家精品建设课程”的配套教材,是作者对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 为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真正做到“好教、好学”,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教材在编写时力图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基本理论阐述清晰、叙述表达通俗易懂。深奥、难懂难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的难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教材在编写时,一方面力图对每一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及分析方法的介绍与分析都做到概括性、系统性和清晰I生,并在结构安排和内容叙述上十分重视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另一方面,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叙述方法对西方经济学原理作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同时,本教材还在每章的末尾编写了本
由埃德蒙·S.菲尔普斯编著的《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包括12篇富有开创性研究的宏观经济论文,通过把不确定性下的个体行为理论引进产品定价、工资设定、工作招募和雇佣决策等领域,完成了对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一次基础性综合,充分加深了人们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等经典宏观问题的理解。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货币学派关于就业波动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的部分中的论文主要关注劳动力市场、工资设定动态以及家庭和厂商两方面的就业决策。第二部分中的论文主要关注产品市场、定价和广告动态以及生产能力的使用决策。而导论部分则总结了这些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即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分析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策略性的概念集合。
《策略性侵权判决规避问题:一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旨在从法律经济学的视野来研究侵权法中的一类特殊现象 侵权判决规避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揭示侵权判决规避的形成机制,并从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的角度探讨各种假设和制度条件下的最优政策问题。在事前效率方面,主要探讨不确定性条件下侵权判决规避问题的特征与侵权法律规则的效率,以及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框架下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应对策略;在事后效率方面,主要探讨侵权是故发生之后的最优赔偿程序问题。作为法和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研究,《策略性侵权判决规避问题:一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在注重问题的一般性的同时,在研究中也十分关注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制度特征,为我国相关法律的运行提供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