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习题集》为配套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典教材《宏观经济学》而设计。本书包括超过2100道精心设计的选择题、计算题及作图题,以加深读者对教材概念的理解。这些题型的介绍如下: 1.选择题 共有1800余道选择题,这些题目具有以下特点: (1)难度级别:每道选择题按照整体难度划分为三个难度级别: 1级——识记题: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记忆。这些题目读者基本上可以直接参照教材中的句子回答,当然文字也可能略有不同。 2级——理解/分析题:这些题目需要读者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在某个具体的情形中应用某个概念,或者适用分析模型得出答案。 3级——综合分析/计算题:这些题目可能综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相互作用,或者需要进行数学计算。 (2)问题和应用:本习题集针对教材每章结尾处的“问题与应用”安
本《习题集》为配套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典教材《宏观经济学》而设计。本书包括超过2100道精心设计的选择题、计算题及作图题,以加深读者对教材概念的理解。这些题型的介绍如下: 1.选择题 共有1800余道选择题,这些题目具有以下特点: (1)难度级别:每道选择题按照整体难度划分为三个难度级别: 1级——识记题: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记忆。这些题目读者基本上可以直接参照教材中的句子回答,当然文字也可能略有不同。 2级——理解/分析题:这些题目需要读者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在某个具体的情形中应用某个概念,或者适用分析模型得出答案。 3级——综合分析/计算题:这些题目可能综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相互作用,或者需要进行数学计算。 (2)问题和应用:本习题集针对教材每章结尾处的“问题与应用”安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进入21世纪的经济学在改变自己过去那种“沉闷的科学”的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一本又一本语言生动、论理精彩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被介绍到来,同时的学者也向读者奉献了众多的深入浅出的“经济散文”。本书可以视为这一努力的一部分。 本书力求以较为纯粹的形式让读者享受经济学思考的乐趣。我们选出了200多个经济学中的关键词,以精炼的文字加以解说,再配上相应的漫画。词条的排列采用了一般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逻辑展开的顺序。
北京很大,你走在街道上,你在这么多不相关的人中间飘来飘去,在这么多的汽车里飘来飘去,北京是不太干净的房间,也就是不太肮脏的垃圾场,天天这样。我是蜘蛛,在垃圾场结 了个网,以为城市在摇晃,其实是我在摇晃;以为我网住了这个城市,其实是城市网住我。我在,我不属于北京。这里很小,我想不出一个月,擦鞋垢,买水果的,小服装店的,我都会熟悉。我住下来,会变成真人秀,天天演出,我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不属于我,我只是戏子,是Trueman。
对于粘性信息理论及其对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作用,《粘性信息与宏观经济波动研究》以忠实介绍为主,并有一些简要的评述。按照从理论到应用的分析路径,全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章主要梳理新凯恩斯粘性信息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发展路径,研究该理论对于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研究理性疏忽假说及其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第二章着重从建模思想方法的角度研究理性疏忽理论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而第三章则介绍了具有信息处理约束的经济周期与增长模型;第四章研究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尝试建立中国的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第五章分析粘性信息条件下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第六章的主题是粘性信息下的货币政策研究。
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反映经济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在结构上安排了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新的分支,而且在内容上要反映经济学发展成果。二是内容表述既要完整、系统和科学,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理论。三是处理好编和著的关系。这套丛书不仅吸收了国内外经济研究和教学的最析成就,也就是“编”,而且结合了作者的教研实践和教研成果,结合了作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这也就是“著”。没有广泛取材的“编”,就难以以拓宽读者的视野,把握本领域的脉络;没有在教研基础上的“著”,教材就会失去灵魂,就会脱离实际。四是注意“冷”和“热”的结合。我们要求,尽可能在讨论“冷”的基础理论问题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哲理;在讲座“热”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