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地理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绝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苏南 历来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 异军突起 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 低成本 和 高速度 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 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自 双碳 目标提出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产业何以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其内在推动机制又是什么?面向未来,新能源产业应如何持续健康发展,以实现更为深远的绿色变革?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不仅关乎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更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路径选择。 《创新驱动绿色繁荣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2023 2024)》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本书从政策目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个维度,揭示了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分析国内外光伏、风电、氢能、储能及消纳等关键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与挑战,结合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本书生动展现了新能源产业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的快速发展态势。本书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同致力于技术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连续出版物,今年的主题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农业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必然要求。全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为年度报告的核心和精华,分析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机理和意义,研判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报告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和生态环境篇四大板块。分门别类从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了实证分析及实践探索。
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包括农研院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12项、青年课题4项及 清华三农论坛2024 专家主旨演讲稿5篇。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农业强国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农业经营体系、乡村产业、农业科技、智慧农业、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减贫与共同富裕等方面,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从历史和比较的视野,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界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的演进历程,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理论创新以及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贡献,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12个重点领域展开深入探讨。该书视角独特、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全面客观反映了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历史变迁,是 三农 科研工作者、大学师生和政府决策者的一部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本报告是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组织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与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共同编写,是反映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 报告由综合篇、行业篇、专题篇和附录四大部分构成。综合篇从宏观角度全面总结和客观分析中国物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持续追踪中国物流产业宏观发展环境和发展状况,刻画中国物流发展的总体脉络与规律;行业篇针对交通运输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四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专题篇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中国物流发展前沿,针对物流发展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等进行深度剖析;附录梳理了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历年发布的物流相关政策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及历年物流业相关统计数据。
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效应;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评价的结论:华中、西北、东北等地区生态健康程度较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评价的结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规律是健康城市逐年增多,亚健康城市逐年减少,但生态城市的建设难度逐年增大,生态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书通过对明清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研究,探索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探求其对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启迪。具体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绪论部分,研讨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二是探索明清两代前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诸因素,如政府扶农政策、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高产作物引进、商品性农业发展及与粮争地等;三是探讨明清两代后期的农业经济变化,包括地主经济发展与变化、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与发展以及地主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衰落的影响;四是理论总结,指出明清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根子在于受中国特色封建经济体制,即地主制经济运行轨道的制约。与此同时,对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精心梳理,总结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经验、教训或启迪,力图做到
本书基于全球化视角,对过去一年中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梳理并剖析了国家相关政策及其变化对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影响,预判了2024年世界主要国家以及主要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走势。全书共分为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三品战略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展望篇八个部分。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工业技术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
本书回顾了2023年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尤其针对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剖析了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中从事相关政策制定、咨询研究和管理决策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对产业科技创新感兴趣的读者了解相关进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迅速在全社会汇聚了强大合力和发展动力。本书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方面,系统梳理了2023年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展和成效,总结各地区各行业的经验做法,展望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为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参考。全书分为总体篇、区域篇、行业篇、展望篇。
本书以协同治理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全国10个中西部省份、9个东部省份调研或接触获取的素材为依据,对东西部协作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关键机制与未来面向四大部分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本书遵循三条逻辑主线:一是从历史维度出发,探讨东西部协作的发展脉络与未来面向,重点分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时期东西部协作的经验与成效;二是从现实需求出发,对东西部协作的成效、经验、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三是从理论要素出发,就东西部协作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核心机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智能化是数字化之后出现的信息化新形态,智能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新发展阶段。本书包括总报告、技术篇、产业篇、专题篇、案例篇、借鉴篇六个部分共14篇报告,聚焦智能经济发展前沿,研究智能经济演进逻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应用现状、空间布局特点等关键议题,剖析了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了美国、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情况,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给技术伦理、就业、教育等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应对策略。本书可以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及相关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本书介绍了上海国际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包括了新闻报道、典型案例、调研报告、政策文件等部分。尤其是典型案例部分,结合上海多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书中的后一部分政策文件,详细地列出了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乡村振兴提出的相关政策,方便了解相关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宣传推广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做法、好典型,可在全国范围内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氛围。
本书从推动当前产业创新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2023年产业运行、行业特征、重点领域、区域发展、企业近况、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对2024年的产业整体情况进行了展望。作为一年一度的研究成果,本书展现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跟踪研究进展,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业界人士提供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发展动态、趋势研判,为广大读者了解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窗口。
2010年以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从孕育兴起到加速演进,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本书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技术新要素新基建三个不同视角,厘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内涵,梳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影响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从实证层面对相关机制进行验证。本书强调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低复制成本、非排他性、外部性、即时性等技术一经济特征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倍增、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福利、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本书对于理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给出了有启发意义的解答。
本书在总结全球及中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行业发展、企业运营、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特色园区、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进行剖析,并对2024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全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城市篇、园区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共9个部分。
《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0 2021)》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对我国中小企业长期持续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判中小企业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编撰形成的研究报告。本报告分为综述篇、专题篇、政策篇、热点篇、大事记5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度研究,包括中小企业总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中小企业总体情况、对外合作、信息化、融资、双创等,对专精特新、产业链转移、政策扶持、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并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报告视角独特、内容翔实,可为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全面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提出了基于价值的IT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让企业决策层清楚IT治理的价值,将帮助管理层建立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绩效管理与考核评价为手段,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与IT整合为中心的观念,实施全面IT风险管理,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与IT相关的事务上做出公司期望的行为,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组织发展的IT战略。
先进制造业肩负着构建我国制造业发展新格局的重任,既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又是我国经济"加速跑”的动力引擎。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是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1928~2018) 殷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唯其埋藏着丰富的古代遗迹,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掘与中国考古事业息息相关,殷墟发掘因此而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一书,选取1928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考古学者在殷墟工作过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给九十年来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证,并赋予其学术史意义。 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已有九十年的历程。其间积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数量庞大的骨、角、牙、蚌器。本书共选取200余幅照片,分门别类,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所选器物或为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的礼仪性用品,或为形态多样、功能齐备的武器,或为看似普通却实用性强的工具,还特别选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