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效应;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评价的结论:华中、西北、东北等地区生态健康程度较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评价的结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规律是健康城市逐年增多,亚健康城市逐年减少,但生态城市的建设难度逐年增大,生态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城市蔓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研究和有效管控。 本书深入探讨城市蔓延的内涵、测度体系和成因机理,通过多维、多尺度的实证测度研究,揭示中国城市蔓延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揭示转型期中国政府与市场因素各自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并从城市蔓延管控内在逻辑与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出发,提出城市蔓延治理思路与多导向的管控策略。相关结论为理解和应对中国城市蔓延问题提供了依据,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参考。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金融理财宝典》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与犯罪:实证研究与公共政策》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相伴生的犯罪向发达地区“集聚”和向外来人口“集中”现象,并主要基于经典犯罪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利用宏观面板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从实证研究视角对此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剖析。研究指出:旨在改善低收入群体尤其外来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公共政策,特别是提升农民工边际产出的职业技能培训类项目,有利于改善我国发达地区大城市的社会治理秩序,让城市更好地发挥要素集聚效益;我国转型期犯罪治理需要重视不同犯罪类型的区别对待,必须坚持生存环境改善与威慑“两手抓”;要让市场在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中发挥多的作用,最终建立起一套真正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市民化融入、福祉增加的多层次帮扶保障体系。
杨仁法、陈洪波主编的《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遇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总结了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