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立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李泉编*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界定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前提下,细致检视了国内外城乡形态研究的前沿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城乡发展历史及其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区)中心带动形态、农村内生驱动形态、城乡关联互动形态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并对其分别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典型研究。同时,本书对如何以 历史耐心 实现城乡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产业链结与金融发展、城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以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杨仁法、陈洪波主编的《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 协调发展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路 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遇到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村医疗 卫生服务问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 同时,总结了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对策建议。
本书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一篇主报告加八篇专题报告的形式,从推动郑州都市圈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提升枢纽经济优势、建设 消费中心城市、人口变动趋势特征、 高水平改革开放等多个领域,全维度、全视角、 研究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挑战、面临形势以及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读者提供参阅和借鉴。
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课题组编著的这本《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金融区低碳指标体系研究》是关于我国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的一份研究总结报告,作者团队对于家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城市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减排的措施、手段和技术路线,形成细化的指标体系,带动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把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独具特色的低碳智慧金融创新基地。
本报告依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特征和要求,以资源型城市作为切入点,描绘了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具体包括:创新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协调发展反应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行动先导,共享发展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本保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 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根据国际城市化经 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 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 ,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 空间资源配置 推动增 长的阶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 济结构快速调整。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编*的《中国城市化模式 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 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包括总报告和五部分内容。 其*突出的是中国城市的*大*优规模研究和中国 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两个方面 。关于城市规模*重要的发现是,城市净收益峰值规 模在556万一.614万人,即600万人左右,城市相对 规模净收益为正的规模区间为65万一3569万人
无
本书以 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为主题,指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具体路径,总结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十余个中小城市以及部分知名企业推进双创的具体实践,对全国双创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五年后的 1983年,中美两国的政府机构 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为了减少双方交流时因对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等词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误解,而决定共同编写一本词汇。这项工作始于1983年,*终完成于1987年。内容包括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内容的词汇共1036条以及相应的插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世界城镇经营年鉴》是一部信息量极大的统计资料书,它全面、系统收录了2014 年全球各国及地区城镇发展、重要行业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城镇发展的重要政策资讯,是一部反映全球城镇经营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全书共分6部分,分别为热点指标、城镇化理论与方法、城镇主题公园、世界创新城镇与趋势政策、中国文化旅游园区、全球城市交通及港口产业园。
本书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等问题,提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确立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遵选、评价方法;并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探索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
本书包括:综论篇;论坛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附录篇。
2012年5月,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倡议,在生态城开工建设5周年之际,出版《生态之路》一书,完整记录生态城的创业历程,系统总结既往成就与基本经验,初步回答什么是生态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城这一重大课题,以与其他城市交流借鉴;并通过这本书的编写,促使全体建设者深入思考、提升能力,为今后推进生态城开发建设再上水平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