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本书从大城市化理论、大城市化实证、大城市化机理、大城市化拓展,应对大城市化挑战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大城市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 学术界对该领域系统研究不足的空白。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视角新,将大城市化研究放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考察,使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机衔接;理论新,提出大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和城市规模结构由“金字塔形——橄榄形——倒金字塔形”梯次演进的“三结构”转型过程;观点新,提出大城市化孕育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中前期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 。中后期由大城市化 ,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 本书对城镇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五年后的 1983年,中美两国的政府机构 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为了减少双方交流时因对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等词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误解,而决定共同编写一本词汇。这项工作始于1983年,*终完成于1987年。内容包括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内容的词汇共1036条以及相应的插图。
本书以“公园城市建设与绿色化发展”为主题,对欠发达地区新城发展的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城乡一体化等发展内容展开理论研究,对农业科技园区、医药健康产业、打造都市度假休闲区、小微企业发展、新型社区建设等新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乌当在政社合作、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是由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力量,通过对城市发展形态的研究,翔实剖析了城市化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制定了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模型,梳理了全球视野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演替,总结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战略模式和运行模式,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信息壁垒四大主要壁垒,对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战略展望和政策前瞻。《世界与中国城市化之路(从理念共识到共同行动)》分为理念篇、态势篇、行动篇、展望篇四大篇,共十二章,依据区域科学、决策科学、城市社会学、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论,针对全球与中国城市化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全面探讨。
《201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的崛起与协调发展》由张学良主编,本报告的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如下:部分为总论,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及其格局变化,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第2章结合本报告的主题,重点介绍了城市群的内涵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部分,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从第3章到第8章的内容。第3章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与形成型城市群这三大类,并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4-_6章根据第3章对中国城市群的划分,分别就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与形成型城市群展开具体分析;第7章介绍了世界主要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 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根据国际城市化经 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 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 ,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 空间资源配置 推动增 长的阶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 济结构快速调整。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编*的《中国城市化模式 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 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包括总报告和五部分内容。 其*突出的是中国城市的*大*优规模研究和中国 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两个方面 。关于城市规模*重要的发现是,城市净收益峰值规 模在556万一.614万人,即600万人左右,城市相对 规模净收益为正的规模区间为65万一3569万人
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课题组编著的这本《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金融区低碳指标体系研究》是关于我国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的一份研究总结报告,作者团队对于家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城市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减排的措施、手段和技术路线,形成细化的指标体系,带动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把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独具特色的低碳智慧金融创新基地。
本书以 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为主题,指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具体路径,总结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十余个中小城市以及部分知名企业推进双创的具体实践,对全国双创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本书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建设、环保城市建设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书中立足白云实际,对小康社会建设、环保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示范性小城镇建设等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其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区服务、社区平安建设、房屋征收、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微信政务、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本书以“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为主题,重点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讨;立足花溪实际,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为导向,对小孟工业园、特色都市农业、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升级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地区发展创新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久安乡、青岩古镇、燕楼工业园、龙井村、明珠社区等在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农村建设、社区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
本项目在长期调研与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阻尼概念以及经济"增长阻尼"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对阻尼作用进行定量研究。首先,从中国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测度实证研究出发,探讨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深入分析阻尼效应;其次,研究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机理,以揭示阻尼作用系统、阻尼作用的因果链和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模型,并对三种不同状态城乡数字鸿沟的阻尼作用进行仿真;后,提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策略及建议。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国家实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研究报告集,书中深入分析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有利于于我们思考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选择,更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战略部署。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在前十一份报告的基础上,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为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过程的、由投入向产出转化的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三个组成部分。根据这样的理论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宜商、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在长期研究中,我们还得到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为主题,论证了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 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本书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等问题,提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确立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遵选、评价方法;并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探索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