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本书结合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由胡国俊主编的《特大型城市耕地保护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的编者是长期从事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科研、实践和管理人员,本书是他们在总结提炼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的。纵观全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深刻认识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耕地不仅是日常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农耕文明的物质支撑,还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二是逻辑体系严密。本书着重于耕地保护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常见于模式、制度等方面,而本书从耕地保护的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视角进行研究,既包含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升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又包括政策制度设计的创新探索,*后还以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本书对上海近年来在
协调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路,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书以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能源消费的主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能源供应现状,针对目前城市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概念,并针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体系、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能源生态化供应实现路径和引导政策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对策及建议。
本书采用了自组织分析、因子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都市 城市病 和人口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 城市病 的影响机制。进而,研究总结出通过人口格局调整来缓解 城市病 治理的推、拉力模式,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的基本建议和通过资源均衡化推进人口疏散的策略,并在*后一章主要基于多中心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针对特定 城市病 的治理对策,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治理 城市病 的问题导向式体制创新策略。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为什么一些城市的经济能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城市的经济却起伏不定,甚至日渐衰败?作者迈克尔·斯托珀尔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地理学家之一,在书中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发现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四个背景因素: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出现。该书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最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则,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城市发展的数据逻辑》通过对城市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如地形数据、建筑物数据、城市环境数据等)反映城市发展现状和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论述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科学依据。 《城市发展的数据逻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各种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对城市生产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城市大数据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生长模型及其新方法,并借助一些典型案例,介绍应用城市生长技术的流程与方法。《城市发展的数据逻辑》还介绍了GIS、RS、GPS等新技术在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新的信息技术方法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诸如道路交通、城市建筑、公共设施等城市因子与城市发展的内生联系。 《城市发展的数据逻辑》的读者对象是城市发展领域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 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中原城市群战略与规划》,本书内容包括:中原城市群的历史使命、中原城市群存在的问题、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等内容。
《城市评论》由两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其一是力求凸显城市的问题意识,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观念与文化冲突,从理性反思和文化考量入手,形成有观点、有质量、有价值的城市评论。其二是讲述人与城市的故事,以纪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式,追求感性优雅而富有质感的叙述方式。如果这能构成一种历史的隐喻,也希望它能闪耀着情感和理性的光芒。《城市评论(总第1期2013年第1期定义美丽城市)》对城市的评论,角度新颖,语言麻辣犀利,对时下的城市问题概况得一针见血。本书由王国伟主编。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邓卫、张杰、庄惟敏、焦杨、杨红梅等著的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对2012— 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建设、配置流通等各领域 的实况与动态 予以全面、客观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6章,主要 内容包括:2012—2013年度中国 城市住宅发展概况,住房的供需与住房价格情况,重 大住房政策对住房市场影响,住宅用地发展情况,以 及住宅建筑节能等。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的主 要特点在于:主要以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权 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反映 2012—2013年度全国城市住宅的 发展状况,数据翔实、图表丰富、行文简明、语言朴 实、表述明了。是从事住宅规划设 计和开发建设工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工具书。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 济、住宅经
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如何在保障民生和经济增长上找到平衡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养老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张歌*的这本《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研究》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全书分为理论阐述、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三个部分,依次分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作用机制,研究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困境及相应的对策思考,*终得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仍是政府主导的责任,但根本是要以市场化的思路来配置社会资金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构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评价。本书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分析模型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特征、评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效应。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重要时期,科学有效的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对制定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