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杜能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格的分布。核心内容包括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均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该理论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学的创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城市房地产的研究上。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 杜能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书中集中论述了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平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
《汉书?艺文志》有言: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本书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生态农业模式的贡献和价值,尤其是从天时、地利、人力和御旱济时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说明。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农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本书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历史上农家思想的原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家的窗口。农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的历史资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
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屯垦绩效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以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屯垦管理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分析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动力及其绩效。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变革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问题也多有探讨,为当代兵团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首个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了顶层设计。本书结合典型案例,对《意见》进行了简明、通俗、深刻的解读,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探索走出一条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选题论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属性特征、类别及运行机制、发展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联、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等等,对于进一步深化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从具体的实践层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科学发展,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 三农 问题得以化解的需要。第二,本选题还是新时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的需要。进入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情况复杂。
本书对当前农民朋友非常关心的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政策、农民购房补贴政策、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补贴政策、农户养殖补贴政策以及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范围、申领流程、需要的手续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惠农政策讲解图书。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 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本书供各地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学习和借鉴。当前,国有粮食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粮食部门要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学发展。认真学习和借鉴典型单位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同时,要结合本地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国有粮食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为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服务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着从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巨大挑战。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如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市场和流通体制、农业保护政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本书注重国际经验的借鉴,专门选取了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作为事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长达半个世纪里是如何将传统的小农经营改造成现代农业的。本书适合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农业经济课程学习,同时也可作为关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读者的阅读书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丛·博士论文卷: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豆的生产、消耗及贸易、中国大豆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面积、产量、贸易量、大豆产业的国际比较、农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比较静态分析、理论模型等.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美国烟草发展现状的专著。全书以介绍情况为基础,以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为重点,内容涵盖经营形势、经济政策、生产技术、烟农组织、协会运作、农场管理等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且图文并茂,数据翔实。 本书又是一部关于我国当前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建议书。作者在借鉴美国烟叶生产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技术改进、如何借鉴提高机械水平、如何减工降本,如何发展烟草合作社,如何提高农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问题展开详细论述,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
2011年版《地籍管理》(第五版)在充分汲取前辈和同行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努力反映和探讨地籍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观点,并充分吸收*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登记制度研究 (08JA820035)、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土地权益保障与土地登记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发展方式转变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研究 (11XN1011)等相关研究项目的丰硕成果。全书由谭峻统稿。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地评价与估价》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土地评价与估价教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分八章,章绪论部分简要回顾土地评价与估价历史,介绍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内容与理论基础;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部分在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内容、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应性评价、美国农业部土地能力分类以及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内容,介绍了国土资源部相应的行业标准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中的实践案例;第六章至第八章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内容,介绍国家相应标准中的主要技术方法。
《粮食流通现代化》从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粮食流通发展经验,以江苏省为例,从粮食流通效率、粮食流通组织、粮食流通方式和粮食安全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该省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省流通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定,描述了该省粮食流通现代化进程全貌及发展全过程。《粮食流通现代化》不仅对加快江苏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构建全国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及测定全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总结。全书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较深入地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竞合机制、农产品出口供应链的优化、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的互动关系等内容,并从政府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体系提出了建议。书中既有数据的分析,又有模型的探讨;既有面的阐述,又有个案的深入分析,对实际运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了守历来重视节约土地和城市集约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以及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加剧,这一宏观政策目标变得越发清晰而紧迫。 本书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力图透过一般的空间表现特征,揭示土地制度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为我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促进我国城市的集约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一种新的分析研究思路。
巫头村位于“京族三岛”的万尾和山心二岛中间偏西南的位置上。距离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城市东兴市10余公里,村庄外对交通非常便利,纵观巫头村60余年村庄发展历程,京族社会经济发展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传统的民族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现代沿边开放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是其繁荣与进步的关键所在,李澜主编的《巫头村调查(京族)》中,围绕京族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开展的深入研究,促使我们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在村庄发展史上,尽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转变几经变迁。在推进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亦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京族经济贫困、发展滞后的被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