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国正史文献的详细记载,《一头牛就是一座神殿--印度财经故事》由江晓美所著,细阐释了古代美洲大秦帝国的形成、衰落。中国曾经有过一段人们已经彻底忘记,甚至本能否定的辉煌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可以拓宽胸怀,以史为鉴。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盐是中国古代稳定、重要的垄断专卖商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全书共6章。依朝代为序,分述先秦、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之盐政,并着重于对民国盐政之兴革、机关、盐税等的叙述。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此书是早对于买办制度做较详实介绍的中文专著,分为买办的沿革、意义、种类、利害得失及其将来4章,论及了买办制的发达与广东人的关系、南方买办与北方买办的关系、买办在法律上的地位、买办制之于我国和外国人的利害关系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银行、输船公司、保险公司、普通商店各类买办。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已经不复存在的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勾勒了拉美独立的上层建筑与华尔街千丝万缕的联系,浅析了拉美独立先驱与共济会银团的脆弱握手和这种 联盟 必然崩溃的生产力根源。
本书按照总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写。它除了对生产管理中各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劳动、技术、质量等项管理理论与方法,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之外, 在各章节中还重点介绍了各种现代管理方法。
《中外经济简史》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阅读《中外经济简史》,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上、下两编,上篇讲海关沿革;下篇分十节叙述了海关的统属,海关职员的阶级,总税务司署的组织,各地海关华洋关员人数,关员俸新之等级、任免与调迁及其他待遇,海关经费,关税的存放及用途。全文论述我国海关沿革及海关制度,附编述及海关与外债关系。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相关政治制度的变迁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辟、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一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是新近修订更新的版本。本书分析比较了英国、美国和日本自工业化这前时期至今,尤其是20世纪的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化,其中也相对较少地涉及了德国的相关、内容。由于企业的发展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本书也关注企业发展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同时,本书也就全球企业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颇具洞察力的观点:共性来源于工业化所产生的技术和经济的驱动力,而个性而来源于企业所在国环境——法律、政治和社会的规范以及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通过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发展的探讨,以及对劳动力和政府在上述四国的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评估,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曼塞·G·布莱克福德曾任企业史协会会长,在哥伦比亚的俄亥州立大学讲授美国
1988年和2000年,作者曾两次到台湾从事社会调查,得到台北县芦洲市李严峰女士和杨莲福先生的无私帮助。他们把自己珍藏的契约文书供作者参阅引证,其情甚为可感。 作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台湾问题的民间天文书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大多未曾为人引述,特色显著。现存福建地区的民间文书,更多的是反映了福建与台湾迁移史中的两地关系;而私藏于台北芦洲的契约文书,大部分是现代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的先祖及其家族的宝贵资料。我们从这批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李氏家族从福建迁移到台湾艰辛创业和报效祖国的历史足迹。 正因为如此,此书着重探讨的核心,一方面放在福建与台湾两地的民间关系上;另一方面,通过对台北芦洲李氏家族发展变迁史的个案剖析,进一步探讨台湾族人心系家国的深邃情怀。从这个角度探讨台湾社会经济史,或许对于推
在中国历史上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的,是来自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商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西至川黔湖广,北至京师关外,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滨海江浙,乃至南洋东瀛,到处都是徽商的车船店坊,到处都是徽商永不疲倦的身影,到处传扬着徽商顽强奋斗的事迹。“无徽不成镇”的民间俗语为当时这种情形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徽商的崛起是由多种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使然,但主要因素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历史上魏晋时代、唐朝末年和两宋时期三次大的战乱,大批中原显姓大族涌入徽州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人口的尖锐矛盾,徽州人应付挑战的办法,就是在务农之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走出大山,以天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