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书中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宏观经济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举措可能形成的新风险正在积累。作为政策研究人员和经济学者,需要始终保持防范风险的高度警觉。真正战胜风险取决于临时举措,也取决于始终立足全球视角,跟踪新的三角环流的各种突变,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在现代化过程中,全球化与个人察及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交织的两极,更加紧密和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应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问题需要树立的正确思想方法。
本书包括专题报告、区域报告两部分。专题报告对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上市公司状况、信贷融资、运行状况、税收及对外经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区域报告对京津冀、长三角、中部六省、珠三角、西南四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地区等省、市、自治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度分析,并对民营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预估。
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草畜双承包”,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该书基于制度变迁_草场流转_生态改善_生态减贫的思路,研究显示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最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该书进一步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为稳定牧民收入和兼顾草场生态保护,《制度变迁下的生态减贫效应:以草场流转为例》借鉴
《珠三角地区城市边缘村落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主要以位于珠三角地区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阐述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以边缘村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切入点。首先提出珠三角地区边缘社区遇到的村落与城市发展相脱节,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间矛盾,基本生态控制线带来的城市生态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相关问题,其次从村落与城市互动发展角度,选取深圳凤凰古村、深圳较场尾民宿区、深圳年丰社区等典型案例,提出差异性的新发展策略。再次从村落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角度,选取广州小洲村、深圳凤凰古村、深圳鹤薮村等典型案例,提出具体的新策略与方法。 《珠三角地区城市边缘村落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适合于从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旅游规划的高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利川市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精准扶贫4个发展阶段,努力探索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及改善民众福祉之道路。利川市委、市政府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坚持目标导向,聚焦贫困问题,建立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与机制, 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导政策和举措,成效显著。坚持党的领导,压实扶贫攻坚责任,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先扶志与扶智,因地制宜兴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筑“三位一体”全社会合力扶贫大格局,是利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宝贵经验。在脱贫攻坚由 态“攻坚战”进入常态“持久战”之时,利川市继续探索“后2020年升级版”的可持续减贫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取得了的成就,但也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能不能继续惠及大众、造福于全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书是作者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多年研究后形成的综合性成果,不仅进行了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回顾和国际比较,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的数据分析,更对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全面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出了系统性的看法。 本书不仅包括了关于改善收入分配的战略性思考,也是一本研究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学术性著作,为促进、改善我国收入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中国告别了二元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劳动力市场转变与农民工就业》利用丰富的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试图理解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并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本书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压力,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供给管理转变到需求管理,而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包括水权交易和水价政策。本书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水权建设经验,并对张掖市水权市场进行相关的调研,设计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水权市场。同时,本书对农业水价的形成机制及传导效应(微观和宏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书突出实践性和基础性,是一部理论性较强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