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教授为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 津津有味 根本停不下来 。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读完后,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nbsp nbsp2017年至2020年,张明楷老师连续四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给研究生讲授《刑法各论》。由于侵犯人身罪和侵犯财产罪的重要性、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频率和复杂性等原因,张老师在2020年春季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专门讲授。《侵犯人身罪与侵犯财产罪》就是这些授课内容的整理、提炼。作者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的主要类型(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抢劫罪、绑架罪、强奸罪、猥亵罪、盗窃罪、侵占罪、诈骗罪等)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样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透彻分析。
本书稿是 做自己的律师 丛书中的其中一本,主编是中国政法大学李晓老师。 做自己的律师 是中国言实策划的一套普法丛书,丛书主编韩文生是中国政法大学法硕学院党委书记。该丛书包括合同纠纷、行政纠纷、公司纠纷、婚姻家庭继承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物权纠纷、消费纠纷、刑事纠纷等9部书稿。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的方式,为读者普及法律常识,增强读者的法律意识,从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本书稿紧紧围绕司法实务中常见的刑事法律纠纷,内容涵盖了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诈骗罪、帮信罪等高发、易发的刑事案例,通过对案件案情的介绍、法院判决观点的梳理,以及案件争议焦点的剖析,向公众传递相关刑事法规的科学内涵,并为其在实践中遇到类似情景时提供法律指引,让公众 做自己的律师 。
《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中国特色实证研究》内容在国内学界首次系统、全面地将法学实证分析方法引入"知识产权刑事司法机制"议题的研究中,具有方法创新的学术价值,有利于弥补本领域偏重思辩、忽视实证的方法上的不足。 《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中国特色实证研究》从年度司法数据实证、司法案例实证、司法解释规范文本实证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运用:一是司法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对该机制十余年运行实效的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解读;二是司法案例实证分析,对北大法意等网站收录的1617 份知识产权刑事判决建立案件数据库,采用SPSS 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解读;三是司法解释实证分析,对有关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的31个文件、13 个规范建立文本数据库,进行法律文本实证分析,从事实层面归纳揭示其若干特点。 知识产权领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
罗纳德 德沃金笔下虚构的完美法官赫拉克勒斯不仅博闻强识、智识无双,而且他不受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干扰,能在任何普通或疑难案件中给出符合法律的 唯一正解 。这样的法官当然受人们欢迎,因为他满足了人们对法律至上的期待。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的法官即便能够彻底抵御金钱、权势、舆论等外部因素对判决的影响,但却无法杜绝认知差异这种内部因素对判决的影响,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认知差异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每个人都无法免于被有差异的认知形塑个人的行为。每一名法官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每一名法官其实都极不相同,而这一事实是否会影响法官输出判决呢? 如果的确有影响,那么影响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呢? 本书试图以实证的方式方法回应这些问题
人工智能与刑法规制一直是近来刑法学界和人工智能学界讨论的重点议题。 人工智能相关的刑法规则需要回归到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结合的技术发展对基本伦理原则的冲击和影响,修正传统责任领域中的陈旧规则,确立必要的、新的刑事责任规则,并依据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明确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人工智能犯罪的归责路径以及人工智能活动的行为规则。 本书将 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基本问题出发 ,结合 刑事法治的逻辑、要求、思维、规则 等,解构传统刑事责任的归属路径,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归属路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各种争端或困境。冲动行事往往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而当我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追回损失呢?当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又该如何冷静应对并保护自己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保护着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秩序到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至关重要的利益。虽然刑法的条文可能看起来有些晦涩,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九章,系统地涵盖了我国刑法分则列举的各个大类案例,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刑法的概念、原则及适用等内容。 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刑事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和个人自由。它还指导我
案件事实认定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一直是证据法学领域的根本性问题,从英国的吉尔伯特、边沁到美国的威格摩尔等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这一问题与证据立法及证据实践直接关联,影响证据立法与实践进程。中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证据立法实践,已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规则立法体系。但是由于中国证据法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至今在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以及在证据立法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观点分歧。本书从事实认定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讨论出发,考察了当代中国案件事实认定法定主义的实践倾向,提出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证据立法理念与立法方案。
本书由山东省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围绕“保险案件裁判的理论与实务”开展的研讨论文中筛选很好论文,经修改、充实、完善并统一格式后组合成稿。所涉论题均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保险案件为话题,展开分析评论,其内容涵盖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交强险、海上保险、互联网保险、医疗保险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对车险人伤鉴定诉案赔付扩大化、卡式保单、交强险中第三人利益保护、投保人的合同解除权、海上保险合同的解除、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人身保险中对“猝死”的认定等重点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专题性讨论评析。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人,信用卡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支付角色。信用卡在累计发卡量、授信额度、交易总额、信贷规模、人均持卡量、授信使用率等方面,均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本书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1240份判决书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用数据为读者展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适用样态及适用症结,分析该罪司法适用扩张化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建构该罪的应然司法适用路径。
从1607年首块英属美洲殖民地的建立,到1788年《联邦宪法》的正式批准,大西洋两岸的不列颠人和美洲人始终面临一个巨大的宪制困境。这个困境用埃德蒙·柏克的话来说就是:强大的主导权力对于维系一个庞大、不相连、极其多样化的帝国是非常有用的,但它究竟该如何与边缘的自由和安全相协调??
本书以跨大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研究若干国内热点犯罪问题,以牛津大学的实践为例,介绍域外的交叉研究方法;以法学(证据法/刑法)和金融学理论交叉研究金融犯罪刑事证据运用的逻辑;以被害人学、犯罪学和社会保障理论交叉研究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和国家补偿;以社会学和刑罚学理论交叉研究校园霸凌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以法学(刑法/民法/诉讼法/宪法)、企业合规和经济学理论交叉研究侵犯信息安全犯罪的社会综合治理;以内国法(行为法学/刑事司法规律)和国际法理论交叉研究新形势下反恐侦查规律。
本书稿是“做自己的律师”丛书中的其中一本,主编是中国政法大学李晓老师。“做自己的律师”是中国言实策划的一套普法丛书,丛书主编韩文生是中国政法大学法硕学院党委书记。该丛书包括合同纠纷、行政纠纷、公司纠纷
本书为武汉市司法局、武汉大学法学院与武汉市司法局何湾强制隔离戒毒所实践教学基地为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合作组织编写的法律知识问答手册,读者对象为戒毒人员及需要接受禁毒宣传教育的大众,主要目的为禁毒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戒毒人员,提高戒毒工作成效。本书以各种戒毒人员可能遇到的生活场景为线索,分为六个专栏,专栏采用问答形式,并根据内容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实用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