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分为七编共三十四章,体裁新颖、结构安排独特,面向实务与法学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在理论、实践与法学教学方面均有其特色。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抛弃了传统刑法教科书关于刑法基本原则、刑事立法史与学术史、犯罪论体系演进等抽象理论内容,将过失犯、故意犯的结果归责体系置于第一、二编,作为其刑法理论的基石与出发点,开宗明义直指过失犯、故意犯结果归责的具体问题与具体标准,是普珀教授在结果归责领域多年研究的集大成者。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面向实务,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采取了与传统刑法教科书不同的编排体例,在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上选取德国联邦法院(少数为州高等法院)的代表性案例。 《德国刑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 周末刑法讨论会 的内容实录合集。 《刑法的私塾(之二)(套装共2册)》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部《刑法的私塾》收录的是2010年-2013年的案例,《刑法的私塾》(之二)收录的是2013年下半年-2016年底的新案例,包括刑法修正案九之后出现的新案例。
民事诉讼修炼三部曲第三部《反败为胜》,本书中作者将剖析二审和再审案件的突破和逆转,通过实战介绍二审和再审案件的思路突破、证据突破、程序突破、文书突破、庭审突破和团队突破,对律师群体尤其是青年律师群体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刑法解释在方法论上面临转型的命题。为确保刑法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有必要倡导一种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解释论中的功能主义,主要是将如何有效发挥刑法规范作为行为规范的预防效果的考虑,纳入刑法解释的过程。全书旨在对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作方法论层面的勾勒与展开,主体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主张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进行方法论加工,由此推动解释论实现功能性的转型;中编探讨在解释论领域,如何实现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一般制约;下编试图将一种既强调应变又注重自我控制的解释论,自觉地作为方法论而适用于刑法中具体的问题领域。
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法律也不会置身事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备受关注,法律人工智能的影响日益深广。《法律人工智能导论》一书充分运用手资料,通过外国的法律人工智能、中国的法律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的原理、法律人工智能的影响4编18章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法律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和未来前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值得信赖的法律人工智能指南。 《法律人工智能导论》由姜伟主编,江溯、邹邵坤副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从事法律人工智能研究的青年专家,法律科技公司的计算机专家,法律AI研发管理的专业人士共同编写。
《乔晓阳论基本法》一书以时间为线,收集整理了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国两制 付诸实践约24年来,乔晓阳先生在各种场合就基本法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发表的讲话、文章、采访等56篇,时间跨度长、主题范围广,思想内涵丰富、现实针对性强,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深入浅出,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法学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本书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乔晓阳先生对于党和国家有关涉港澳方针政策与法律规定的深刻理解,对于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中央与特别行政区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有机结合、坚持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政治体制、依法推进港澳民主循序渐进向前发展、提高特别行政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合
《德国刑法典》是大陆法系刑法典的杰出代表,对我们研究刑法理论、借鉴德国刑法的规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译者刘宗路老师在德国留学十年,主要研习德国刑法,译者对《德国刑法典》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翻译,其翻译准确、严谨。本书采用汉德对照的体例,对每个条款而言,都是德文原文在先,中文译文随之。这样安排,不仅便于已经掌握德文的读者进行对照阅读,也有助于不懂德文的读者 为直观地去感受德文版刑法典的原貌。
异议之诉作为程序与实体紧密交织、法益冲突集中剧烈的领域,已经成为执行和诉讼共同关注的焦点,异议之诉案件的审理面临事实认定难、法律适用乱、权利平衡技术要求高等诸多困扰,立法的缺位也导致异议之诉案件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层级法院之间的裁判尺度各异,同案不同判现象突出,在异议之诉主体范围、诉讼标的、救济路径、权益性质及判断标准等方面,亟须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多重视角生成相对统一的司法裁判规则。 本书由长期从事执行实务研究的专家和一线 法官历时多年精心打造,内容丰富翔实,涵盖案外人异议之诉、追加变 异议之诉、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债务人异议之诉等全部实践热点、难点问题,不仅深度剖析异议之诉与其他当事人、案外人救济路径之间的竞合关系,而且对于每一类型的异议之诉,均从法律依据、制度阐释、操作指引和审
本书深入比较了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以下简称香港)的法律制度,搭建了内地与香港多元法律实践的桥梁,本书也是首本由内地律师、粤港澳大湾区执业律师、香港执业律师、大律师、法律人士与法学研究生共同编撰的著作。 本书包括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婚姻家庭与继承纠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制度等综合性内容。通过实操案例提供办案指引,不仅能够给内地与香港法律界人士执业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专业交流与法律服务的合作,也可以给青年学生,以及对涉外法律有兴趣的人士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基本认知。
近年来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日趋重要,商业秘密甚至正在成为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以外的“第四类知识产权”。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构建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此后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进行了细化性规定,《刑法》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2019年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甚至专门为了完善商业秘密规则。我国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体系。商业秘密保护既是中美经贸谈判等中外经济交往中的重要议题, 为 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多种层面所重视。商业秘密保护越来越普遍地受到了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总之,商业秘密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生活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书基于当前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及保护实践,结合比较法研究,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探讨。
本书是关于我国医药法律的一项实证研究。全书内容可以说是“医药圈里讲法律,法律圈里讲医药”,作者选择“医药法律”作为研究方向,从学术理论、法律规范、临床实践等方面对医院纠纷进行综合解读。本书涵盖了整个大健康板块的法律问题,对于医疗相关行业的规范、预防相关纠纷,以及临床医生对于相关案例的检索和学习,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法律意识水平有所助益,同时也可为律师、法官、法学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精选了15个贸仲仲裁裁决,重点选择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英国、美国这1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域法院根据区域间安排和《纽约公约》作出的与执行相关的司法审查案例,通过案例来剖析这些法院作为执行地法院审查贸仲仲裁裁决的标准。15个案例均按照“案例导读”“法院判决”“案例评述”的结构统一撰写。其中,域外法院的判决或决定均有全文翻译,以便真实、完整地呈现该法院如何根据《纽约公约》作出是否承认和执行贸仲仲裁裁决的思路。
实务中,合同有效是常态,合同无效属特别情况。本书通过逆向思维,从否定角度对合同效力进行研究,重点围绕确认合同不成立、确认合同无效、撤销合同、解除合同四个分类,对上述否定合同效力因素进行类型化研究,以关键词、场景、事态发展(纠纷产生)、焦点问题、结论、典型案例索引、相关法律法规、律师分析八个模块构建行文体例,形成166篇实务文章。本书承接《诉讼执行一体化:以执行视角优化诉讼策略》一书,将诉讼执行一体化思维模式应用于合同纠纷案件,旨在揭示日常生活场景背后隐藏的纠纷和风险,并提醒读者在签订合同前重视合同内容的审查、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注意对合同主体身份及其实施的法律行为有效性的审查、在签订合同后尊重并诚信履行合同约定。若当事人就合同履行产生纠纷,作者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首先明确合同效力、
本书总结了大量举证质证的规律和常用意见,这些规律和意见可以直接用于具体案件;本书还通过实例,全面展示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和流程以及相应的文书,全面展示办理案件的思维策略和技巧,让读者通过一个案件,了解掌握办好一个民事案件该如何思考、如何制定诉讼策略、如何收集证据、如何举证、如何质证、如何将己方的举证质证意见用直观的可视化图表展示并取得较好的办案效果。 特点1:教会读者如何运用证据思维收集证据、举证和质证。 思维决定行动,没有证据意识,没有证据思维,就无法有效地在实务中收集证据、举证和质证,本书将教会读者何为证据思维,如何运用证据思维进行推理,如何运用证据思维进行举证质证。 特点2:紧紧围绕实务,手把手教会读者如何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是举证的前提,如何收集证据,如何才能收集到完
本书的写作立足于以下三个维度:其一,体系性解构法定证据类型,对当事人陈述、书证、电子数据等八类证据进行“庖丁解牛式”剖析,既阐释规范要义, 揭示实务中易被忽视的审查要点;其二,提炼百余条裁判规则,这些源自真实判例的规则如同散落的珍珠,经类型化整理后形成可参照适用的证据审查图谱;其三,嵌入百余个典型案例,其中既有 的指导性案例,也有基层法院处理的常见纠纷,力求通过具体情境展现证据规则的动态适用。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审判者视角”的贯穿始终。每一章均以实务问题为切入点: 偷录视听资料如何认定效力?微信聊天记录的举证边界何在?单方委托鉴定的效力如何认定?对这些高频争议问题,本书不仅给出法律解释路径, 结合诉讼策略、心证形成过程进行多角度推演,将法官的审查思维可视化,使读者得以窥见证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