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成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政法思想与 枫桥经验 的诞生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与 枫桥经验 基层矛盾的化解、习近平关于坚持发展 枫桥经验 重要论述的法治之维、法的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相结合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法治视野下的地方性知识与 枫桥经验 等内容。二是对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主要主体,即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枫桥式人民法庭 、 枫桥式派驻检察室 、 枫桥式司法所 等进行研究。三是从实践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 与调解、 枫桥经验 与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枫桥经验 与基层党建制度化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请求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1993年已至第16版的拙著《民法》的简本。我之所以撰此简本,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拙著《民法》之写作初衷,限于处理民法适用上的难点。比如在其第22章中,我虽讨论了"自无权利人处取得"制度,但就自权利人处取得问题却略过不谈;也就是说,我是假定读者已掌握关于后者的基本知识。类似情形也见于对《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处理:就对其他权利之侵害予以详论(第24章第2节);而就极为常见的对所有权之侵害,仅是顺带提及。但在考试中,大量(而且恰恰是*为愚蠢)地出错,无疑又是出现在这些简单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拙著《民法》显然无法容纳对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否则会远远超过其现有规模。 其次,同样基于拙著《民法》规模方面的考虑。该书自第1版以来,
本书基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课题,从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一定法学素养的要求出发,在借鉴和吸纳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学基础理论进行阐释,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全面介绍和重点突出相结合,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专题方式,分为导论、法律的内在质素、法律的外在形式、法律的创制、法律的施行、法律人文精神、法治与国家善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等八个专题,在方法运用上将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解析原理。本书既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阐释,又有面向实践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本书实际上是波洛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记录集,演讲发表于 1911年,结集出版于1912年。和梅特兰、梅因等同时代的英国法学家一样,面对纵贯19世纪的英国大规模司法改革,波洛克试图通过对普通法历史轨迹的研究,实现英国传统法制精神与现代立法体系的衔接,为英国新时代的法学找到一条稳妥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对于普通法体系的各种理解与感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法善恶交织的道德面目;看到普通法琐碎的诉讼程序当中透露出的 自由 内涵;看到实际的传统权利与表面的形式体系间无休无止的争斗与妥协;看到普通法与政治的若即若离;看到普通法与经济情势间的相互影响,看到普通法在各种危险与挑战中不断调整、发展、扩张的漫长历程。 与传统意义上的法学著作不同,全书充满了浪漫的文学色彩
耶鲁大学的精神很好的体现在校徽上,"Light 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历经300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几个字依然光芒四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布鲁斯曾经说过, "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耶鲁大学法学院前院长Kronman说:"法律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全社会更好!"
本书为论文集,收录的是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在从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围绕该课程的教材教法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的文章。
本书从学说史的角度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既能够向读者较为充分地传导20世纪后半叶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与图景,也能够帮助读者在学说史演进的脉络中更好地把握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当下需要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西方法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精神内核,是现代西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法哲学中不乏人类法律思想的精华,迄今仍然主导着世界法学的话语体系。因而,无论是从吸纳人类法律思想精华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争取世界法学话语权的角度,都应当重视和研究西方法哲学。作者是中国法学界较早开展西方法哲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代表性学者,曾担任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执行委员;在西方法哲学研究中,作者始终坚持科学认知、反思批判、借鉴超越的立场和方法。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工作指引》内容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知识、商业秘密管理要点及制度、典型案例三部分。由业内专家撰写,语言生动,案例真实,既有法律知识的普及,又有实操流程的知识,对科技企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法务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
本书译自施塔姆勒1923年以三期连载形式在《密歇根法律评论》上刊发的作品,是20世纪自然法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全书依历史次序条分缕析地叙述了从启蒙运动至20世纪初各大法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结合新康德主义自然法理论的宗旨予以批判性评述, 后一章特别以回应吴经熊《霍姆斯大法官的法哲学》为契机集中表述了自己法哲学和法学方的一般原理。如果说《正义法的理论》是以体系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法学之根本趋势》则以历史化的方式推导出根本正义的核心理念。本书对于日益关注社会正义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建设而言,其理论裨益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是对于黑格尔法权思想和社会意识理论的一项专门性研究。以《精神现象学》为研究文本,在上篇着重探讨了人类意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有关时间与历史主体性的理论;在下篇则通过对法国思想家科耶夫《现象学》解读的批判性考察,试图梳出一条黑格尔政治与法律思想与英美古典自由主义相互关联的路径。作者认为英美思想与德国思想虽然在形态、气质、风格和论述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但也并非像哈耶克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截然对立,实际上在休谟、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和康德、黑格尔的古典自由主义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黑格尔晚年的法哲学思想可以说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或保守的自由主义之大成,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理论仍然具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本书从法学视角出发,围绕行政权力纵向分配模式及其影响展开研究,从具体行政事权的分配,调和解释、评价、规范三种视角,在对我国目前行政权力纵向配置模式情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讨论我国行政权力纵向配置的面貌和问题。本书总结行政权力纵向配置的法治主义模式,并在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框架中纳入对行政的考量,区分中央立法并执行事项、中央立法地方执行事项(委办事项)、地方自治事项,在不同类别的事项中分别讨论行政主体间的指挥、监督、合作关系。
本书是社会和谐与发展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包括:法律社会学应用研究专题、法律社会学基础理论思考、法律与社会基础探讨、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视角、法律职业角色研究和附录。本书由法哲学、法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李瑜青编写。
为更好地学习理解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调查措施的最新规定,我们组织编写了《监察机关15项调查措施学习图解》。本书体现了《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调查措施的细化规定,明确了调查措施的相关适用要求,并以图解的形式对监察机关15项调查措施进行解读。书中对每一项调查措施都有系统、直观、实用的导图,且每一项调查措施都附有名词解释、重点难点、适用要求和注意事项,图文并茂、方便实用。
由侯艳芳著的《环境资源犯罪常规性治理研究》从环境伦理和环境法治的视角,对环境资源犯罪的治理展开治罪、用刑和追责三个维度的对策性研究。具体而言,以我国当前环境资源犯罪惩治的专项治理为切入点、以刑法规定为依据、以常规性治理为主线展开,运用相关的诉讼文书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审视运动型治理的弊端及其成因所在。该书以总结、反思和提升我国的既有做法为基点,对环境资源的刑法保护予以系统化和务实性的思考与论证,以期为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犯罪的有效治理提供妥当的智力支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基础知识、集体协商主体、集体协商内容、集体协商程序和监督检查、集体协商指导员、集体协商质效评估以及实践中常见的疑难困惑问题等内容,对于各级工会干部熟悉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专业知识、掌握工作依据和技巧、了解工会在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中的使命任务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工会干部学习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知识的基础读物。
本书主要讲述工会法律工作的基础知识、工会源头参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会参与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工会法治宣传教育等内容,系统梳理了开展工会法律工作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问题与常见疑难问题,是新时代工会干部学习工会业务知识的基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