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案件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件,还是反垄断司法案件,相关当事人对于所涉具体问题的理解都相去甚远。如果对这些“相左”的意见加以罗列,就会变成一片“丛林”。假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一片“丛林”,那么引领反垄断法走出“丛林”的出路就在于一个国家须要拥有一流的反垄断司法制度。蒋岩波等编著的《反垄断司法制度》是反垄断司法的专著。概括了各国反垄断司法运作的原理,梳理了反垄断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从比较法入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反垄断司法发达程度对反垄断法实施绩效的决定作用;提出我国实行反垄断司法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垄断司法制度》按照我国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制、反垄断诉讼的管辖、当事人资格、法律责任及各类诉讼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处于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代中国,纠纷的大量出现与现有的纠纷解决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此时,倘若由法院提供一种既不失公平正义又能迅速解决纠纷的纠纷解决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而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也要求真正化解冲突,特别是注重当事人对抗情绪的消融。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ADR尤其是法院附设ADR正契合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同时彰显了司法/法院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也为纠纷当事人提供了进入法院之后的多元选择。 对于法院附设ADR,两大法系自身有较为充分的研究。我国学者对ADR研究较多,而专门对法院附设ADR研究者不多。既或研究,也更多停留在对法院附设ADR制度浅层次的介绍层面,少有对法院附设ADR在我国未来应如何建构问题进行研究者。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对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
法治是*好的营商。《 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系列》构建了 一带一路 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体系,是成员国统一认知和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丛书主要涵盖了产业合作、金融服务、劳工保护、公正司法、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法律实务,旨在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大环境。丛书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政策沟通 和 法治互信 ,有助于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属于商事金融篇。结合全球反不正当竞争制度体系,针对现实典型案例作了收录和点评,并对其风险防范作了适用指引。主要包括对涉嫌垄断行为的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等。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反思评价,本书也专门对此进行了讨论,作者通过对国家和程序功能的分析指出,刑事程序法治化不利于保护个人权利,同时也是国家在整体上加强犯罪控制的必需。无疑,这一见解和通常的“权力与权利冲突论”是较为不同的。在“司法改革的话语表达”部分的其他内容中,作者对传媒与司法关系的分析,以及提出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命题和加强公民的民事程序选择权等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需要,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仲裁官司》。《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仲裁官司》的出版,会为广大公民学法、用法带来方便,为正在或准备打官司的人提供帮助。
为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对刑事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简化认罪轻案的办理程序,借鉴辩诉交易制度的合理成分,我们申报并承担了“辩诉交易制度研究”课题。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一年的试点,取得的成果超过了预期,产生的影响超过了预期。《简易程序改革研究 辩诉交易制度研究结题报告》即是此次研究的成果报告。
如果你对犯罪现场调查感兴趣的话,那么就看这本书吧。本书让你置身于真实的犯罪调查过程之中——八十多位破案专家为你解答从发现现场 到法庭判决过程中的悬疑: 如何复原犯罪现场? 如何寻找尸体上的证据? DNA证据如何替受害人说话? 什么使一个案件变成悬案? 司法证据专家如何准备出庭作证?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震惊,你可能会微笑,你可能会为书中那些调查人员的出色工作而喝彩,你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把它放在一边!
本书以《律师法》涉及的主要问题为线索,结合相关条文,从37个方面对其中的重点问题作了全面的阐释。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可作律师培训用书,又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辅导教材,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律师知识的读物。
这是作者在司法研究领域内的一些论文和随笔的结集。在思考中国司法制度的建构路向与过程方面,作者认为,对高妙价值的弘扬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法律家而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怎样将理念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杰伊(John Jay)称,“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文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益处是显易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有益的方式作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这类“有益的方式”的探索。
《类型化纠纷调解方法》是一本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著作,它紧贴审判实务,深浅适中,语言平实,总结的调解方法值得推广。张宏伟等编写者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起了归纳调解方法技巧的任务。他们从实践出发,经走访调研和广泛收集,将司法实践中法官们开展调解的经验进行归总、梳理,并按照案由分门别类地加以规整,通过通俗的叙述和对具体案例的评析展现给读者,供有兴趣研究者或有志于提升调解技能的法官同行阅读参考。
网络传播引发大量侵权,如何划分相关行为人的责任?间接侵权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式又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作用?《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通过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和中国法与侵权法在上述问题中的适用,揭示三个国家在司法实务中的趋同与分歧。例如,司法判定主要集中于对主观意图、引诱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等要素的认定成为共同趋势,但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路径上差异明显。《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对此的分析从两种不同的网络接入平台技术展开:搜索引擎和P2P文件共享网络。作为互联网世界“善意技术”和“无良技术”的代表,两种技术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命运,折射出在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各方所承担的损失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对人、技术提供者和公众利益进行平衡的不同考量。在侵权法中寻找间接责任的侵
如今,法律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创业投资、邻里关系等各个领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即通常所说的“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不懂法,则法律意识淡薄,容易以身触法、害己害人。 为了满足当前许多人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纠纷和人们所关心的法律问题,徐运全主编的《物权法实用案例(应用版)》给予了关联法规指引和维权指导,并通过通俗、热门的实际案例进行说法,可读性强,是普通大众喜欢读、愿意读、读得懂的法律法规知识书。
认罪认罚纳入制度范畴,但改革仍在途中,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和风险,不会因为制度的落地而消失,相反,需要将实务运行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本书从认罪认罚从宽司法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入手,重点关注如何提升刑事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