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中,作为 对赌协议 核心内容的 股权回购 及 业绩补偿 ,是保护投资方权利最重要的两个条款。但签署该等特殊权利保护条款,并不确保投资方在案件中稳操胜券,创始人方也并非唯有束手就擒。 从司法判决的角度,本书系统性总结了对赌协议在签署投资协议阶段、履行投资协议阶段、后续融资阶段、申报上市或挂牌阶段、触发补偿或回购条款阶段、行使权利沟通阶段、回购协议签署阶段、诉讼或仲裁阶段发生的常见问题。本书亦涵盖三资企业、国资背景企业、合伙企业及目标公司债权人等特殊主体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本书分别从投资方与创始人方的角度,提出起草股权回购与业绩补偿条款的不同建议,可供双方磋商时参考。本书尤其有助于企业家等创始人方理解签订对赌协议的法律后果,在回购或补偿谈判中争取较佳方案,以及在诉讼或仲裁中提出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针对错案的生成规律进行研究。 作者就 错案 之判断标准作出厘清,在此基础上探讨错案的成因。 错案的本质因素是司法错误,致错原因通常不是裁判者或者案件处理者故意造成的,错案结果通常也不为他们所乐见。错案有一定规律可循。许多冤错案件有如一个模子里出来,几乎按照特定公式而产生;即使是明显不同的冤错案件,也有相同或者近似的错案因素,如果不警惕造成错案的原因,在具备一定因素时错案就会 自我复制 。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借助部分外国实际案件和我国媒体披露的错案逐一探讨造成错案的各种因素,从中摸索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通过修补制度或者建立新的制度来防止、减少错案的发生。《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还对中国古代冤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的角度对错案进行分析,使错案的讨论有了一定
2018年《国家公园法》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23年《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国家公园法》纳入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在此背景下,本书主要围绕《国家公园法》起草过程中涉及的重大制度问题,对制度背景、面临问题和立法方案与回应展开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从国家公园法的立法定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家公园监管体制与治理体系、国家公园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与社区发展制度、国家公园资金保障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国家公园服务项目特许经营制度,以及中国海洋海岛型国家公园的立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讨论。全书与《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环环相扣,回答了在当前的客观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之下,如何针对不同的制度问题,在
本书围绕刑事司法科学与治理研究这个主题,展示了法庭科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潜力。本书荟萃了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系统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在司法系统中的双向影响及深层联系,力图示出这一交叉领域内的前沿动向与发展趋势。 本书从法庭科学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多维应用出发,探讨了其在多个关键领域中的深远影响,如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中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在环境保护的污染溯源机制、食品安全监测的追踪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金融犯罪中的数据分析平台如何构建,等等。针对法庭科学技术的革新,聚焦现代证据采集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在司法流程中的嵌入,以及数据化、标准化过程如何逐渐重塑刑事侦查和审判体系进行论文收集,并结合具体案例,审慎讨论了AI在司法流程中适用的边界及条件,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23(2025)》全面归纳了2024年中国在人民法治、市场法治、平安法治、生态法治、监督法治、数字法治、涉外法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2025年中国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本卷法治蓝皮书还对2024年中国立法、人权保障、犯罪治理、金融稳定、基金监管、商业秘密保护、平台治理、环境资源审判等领域的法治进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单设 涉外法治 板块,对2024年涉外法治发展、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监管、境外民商事裁决在中国境内的承认与执行进行了梳理分析。法治评估和国情调研是法治蓝皮书的亮点与特色,本卷法治蓝皮书继续推出中国政府透明度、中国司法透明度、中国检务透明度、中国公安法治等系列年度评估报告,并围绕 江北政务服务改革 衢州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杭州人大监督法治政府建设 大同文
《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No.10(2024)》回顾了中国各地方的法治实践,并对未来前景进行展望。蓝皮书立足全国,覆盖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西、山东、吉林、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就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治理、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剖析、研讨和提炼。 本卷地方法治蓝皮书就人大工作、隐性壁垒清理、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一体化综合监管、县级法治建设、涉案虚拟货币处置、司法执行、金融纠纷化解、旅游法治等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本卷蓝皮书必将为各地提供可借鉴移植的示范样本,也将对于新时代全国层面的法治高质量推进提供宝贵资源。
在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官能否进行道德判断?包含此种判断的司法裁判还能否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正确答案?法理学家们对此莫衷一是、纷争不断。德沃金提供了一套备受关注又极富争议的解答方案 整全法裁判理论。整全法理论认为:(1)法官在确认法律是什么的时候需要依赖道德判断;(2)包含道德判断的司法裁判仍然可以追求*正确答案。对于这两个命题,法学界出现了多种批评意见。其中,有一类批评是从对共同体道德生活的某些特征的观察出发,来思考法律对于共同体生活的独特价值,并进一步在裁判问题上推导出与整全法针锋相对的结论。本书主张,借助德沃金现有理论资源,能够有力反击这些批评。
本书深入研究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意涵,阐述了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生态文明入宪的深远意义,系统分析了中国宪法的生态观,深入论证了生态文明规范体系的分层协同实施机制,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求,提出有效的宪法与法律保障方案,从而系统回应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书还提出了在中国构建生态宪法的系统性设想,融合了宪法学、环境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破部门法藩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综合性、针对性的理论框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宪法智慧与宪法方案。
本书回顾了中国各地法治改革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并对今后前景进行展望。全书对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福建、贵州等地的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司法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的探索创新进行了个案式或比较式的提炼、总结和分析。书中还就法治化营商环境、政务公开与政务新媒体、地方广告立法执法、工程建设领域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多元纠纷化解与诉源治理等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两辑,主要针对不动产法律理论和实务等所涉各项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每辑设有主题聚焦、理论前沿、学术争鸣、不动产实务等栏目。本书为2024年第2辑,以 城市更新法律问题 为专题,设有 主题聚焦:城市更新法律问题 不动产担保融资 学术争鸣 不动产实务 四个栏目,收录16篇论文。
本书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七辑,以 中国监察制度 为专题。 2016年底开始、2018年初基本完成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监察制度与现代国家制度相结合的政治体制改革成果。中国监察制度,带着华夏远古泥土的芬芳一路走来,栉秦风、沐汉雨,跨唐宋、越明清,历经民国 中西合璧 的洗礼,迎来新中国监察制度的春光,创造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辉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近代监察制度与新中国监察制度,构成了中国监察制度的整体历史图景。
本书从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司法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聚焦法治热点,梳理总结了各地的法治探索与经验创新。书中总报告对各地法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剖析问题;继续推出立法透明度指数报告和 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评估报告,并就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乡镇街道法治建设、醉驾源头治理等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进行研讨总结,提出意见建议;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共享法庭、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是地方法治纵深推进的前沿话题,书中梳理现状,总结成效,破解难题,对各地典型样本实践进行研讨。
《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是一名博士后法官结合自身审判体验对法官裁判和裁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的力作。《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从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官的身份特征等社会结构入手,通过对1060份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借助“刑罚强度”这一可以量化的尺度。就案件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身份及主审法官的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学历、经历以及任职时间长短等这些法外因素对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因此,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理论的魅力。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9年11月9日由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6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4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有许多性规定:如纯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查阅权诉讼的原告资格和查阅范围,经批准的内部程序外部化适格被告,统一办理行政许可外部程序内部化的适格被告,基础行政行为审查标准和证据的区别,新旧法的选择适用,瑕疵痊愈的法律适用和裁判方式,被告逾期举证第三人补证的处理方式,不予许可案件的审查密度和方式,多因一果的赔偿责任和民行赔偿一并解决,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下的行政补偿诉讼时机、程序和标准以及裁判方式等。 该司法解释之所以有性规定,是因为我国行政许可法是世界上专为行政许可行为量身定制的专门法律。行政许可授益行为与行政处罚负担行为恰为行政行为理论中对应的行为,行政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本书以实证调研的方式展现广东大亚湾地区基层治理是如何实现的。主要研究了:通过和美网格规范的基层治理、通过四级联户群管理规范的基层治理、通过社会心理服务规范的基层治理、通过工作规章制度的基层政府管理、通过搬迁方案的整村搬迁、通过村规民约的古村治理、通过物业管理规范的村民小组委托型自治、通过楼栋长管理规范的搬迁村治理、通过志愿服务规范的社区治理、通过内部规范的志愿者管理、通过民事习惯规范的村民小组治理、通过婚姻成立规范的渔村治理、通过茶叙规范的老人自治、通过宗族规范的村庄治理、通过规章制度的企业管理、通过章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通过本土社会规范的
司法的状况反映了一国法治的实现程度,司法现代化是一国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本书以1978年至2014年为时间截点,对司法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诉讼法制现代化、司法改革与司法发展、全球化与司法现代化四个专题进行知识梳理,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再现了当代中国法学界致力于司法现代化理论探索研究的思想轨迹,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应司法现代化的时代挑战的学术历程,从而构成了司法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中国图景”。
这本书是由基层监狱人民警察完成的,是佛山监狱开展文化建设所形成的一个初步成果。既有对文化建设和监狱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论思考,也有对新时期监狱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勾画,还有自己开展监狱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对实际工作有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虽然有的提法尚需斟酌,个别文字表述也欠严谨,但都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和辛劳,体现了他们对监狱工作的一种关注、理想和探求。我深为这种探索精神感到欣慰,也期盼着我们的监狱人民警察对监狱建设的重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努力,使我们的监狱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法庭之友”这一概念起源于罗马法,最早是由英国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引入到司法实践当中的。该制度的设置及运作的价值在于”法庭之友” 能够提供不被法院所了解的证据事实和法律意见,为法院作出公正判决提供帮助,从而体现了司法审判活动中的民主精神,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因而,它在英国普通法体制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移植到美国法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司法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法院判决缺乏应有的和说服力。这不仅阻碍了中国法治化的深入发展,而且由此导致的司法不公甚至将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如何将“法庭之友 ”制度引入中国并构建其在中国司法改革中的运作体系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6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评析的鉴定文书取材于2016年度26项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部分鉴定机构的反馈结果,覆盖法医类、物证类和声像资料(含电子物证)专业。评析中选用了同一个能力验证项目中不同层次水平的鉴定文书及相关反馈结果,依据各专业的要求从鉴定方法、鉴定过程、分析论述、标准适用、结果评判、结论表述、文书规范,以及检测中内部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等方面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于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能力和加强质量管理具有很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016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可供司法鉴定机构技术和管理人员、司法行政管理人员和认证认可评审员学习或参考。
区域法治发展,是法治中国进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区域司法则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法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司法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区域司法协同发展。因此,加强区域司法协同的理论研究具有促进法学理论发展与推动现实问题解决的双重意义。本书引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考察区域司法协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尝试构建区域司法协同机理体系,并据此建立区域司法协同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司法系统由内到外协同机制的建构,实现系统协同行为与创制秩序之间的平衡,促进区域司法协同发展的制度化,进而推进法治主导型国家治理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