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司法过程的性质》初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所作的一个演讲,为的是纪念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已经去世的毕业生 阿瑟 P.麦金斯特里。这部讲演不仅是卡多佐的部用心之作,而且是卡多佐对自己多年担任法官的经验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美国自霍姆斯以来形成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化阐述。尽管该书是一个讲演,篇幅不长,语言简洁,但是其视野开阔,含义深邃。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司法过程的性质》根据1921年耶鲁大学出版社社的英文本翻译;原书没有索引,参照Margaret E.Hall 1947年编辑的由Fallon法律著作出版公司出版的《卡多佐文选》的索引,希望对部分读者能有所便利。
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 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 自然法 和 自然状态 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 理性 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曾经对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十八世纪 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 摩菜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巴贝夫在法庭上受审时,曾经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生。 摩莱里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重
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案件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件,还是反垄断司法案件,相关当事人对于所涉具体问题的理解都相去甚远。如果对这些“相左”的意见加以罗列,就会变成一片“丛林”。假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一片“丛林”,那么引领反垄断法走出“丛林”的出路就在于一个国家须要拥有一流的反垄断司法制度。蒋岩波等编著的《反垄断司法制度》是反垄断司法的专著。概括了各国反垄断司法运作的原理,梳理了反垄断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从比较法入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反垄断司法发达程度对反垄断法实施绩效的决定作用;提出我国实行反垄断司法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垄断司法制度》按照我国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制、反垄断诉讼的管辖、当事人资格、法律责任及各类诉讼
法治是*好的营商。《 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系列》构建了 一带一路 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体系,是成员国统一认知和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丛书主要涵盖了产业合作、金融服务、劳工保护、公正司法、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法律实务,旨在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大环境。丛书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政策沟通 和 法治互信 ,有助于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属于商事金融篇。结合全球反不正当竞争制度体系,针对现实典型案例作了收录和点评,并对其风险防范作了适用指引。主要包括对涉嫌垄断行为的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等。
王圣诵、王成儒两教授主持写就的《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是他们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法学科研与教学的累积成果,也是集他们各自研究所长的综合大作。付梓之前,令我先读为快,并乐为之作序。 中国司法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这无论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建设,还是充满着理性的证据规则,以及显示出的独特文化特质,都使得中国的司法在世界司法制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自己民族的显著特点,发生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的几位同仁,有长于法学理论研究的,有以钻研思想史而颇具特长的,有专攻制度文化而深有所得者,还有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富有经验的学者,集如此之同仁写作《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能充分展现各自的研究特长,让我们感受到此书的
《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法治宣传系列图书:你身边的检察院》为了减少这些不些的发生,需要大家了解的法律知识!法律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既是规范我们行为的标准,也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在开始成熟的花季里,你们要学法、守法,拒绝实施或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你们要知法、用法,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
中国律师制度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律师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律师业务以及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并以大量案例加以说明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制定有成效的法律和政策:法律、政策制定者的刑事司法改革和刑罚立法、政策及实践手册》所关切的重要事项,如健康、残疾人、教育、劳动、妇女、儿童、少数人群以及外国人等等,所有这些并非总是为那些在刑事司法领域起草法律和政策的人所重视。因此,我们认为在章突出我们所参照的信息来源是十分重要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在本章中穷尽所有的信息来源,于是在附录中我们另外列举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如网页等。在联合国出版的许多刊物中能找到这些标准和规范的执行指南,本书也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 第二章讨论了刑事司法法律和政策生效的关键原则。它们包括:改革建立在国际人权规范之上;全面审查所获得的证据;聚焦犯罪预防;拓展帮助犯罪人过守法生活的方式和途径;认可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个体差异;避免刑
犯罪受害人有许多需要。其中大多数被我们的刑事司法系统所忽视。事实上,司法系统还常常实际增加了对他们的伤害。 犯罪人的需要较少被这一系统所忽视.但是他们的真正需要一一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改造治愈一一也同样未被涉及。 这些失败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在于刑事司法系统特有的定义和假设之中一一这些定义和假设在西方主导了我们对犯罪和司法的看法。也就是说,失败内藏于我们用于看待犯罪和司法的视角或称“范式”之中。 然而,这种看待和回应犯罪的方式并不是的,事实上.在西方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从不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视角,自然也不是圣经的观念。 《视角之变:一种犯罪与司法的新焦点》考察了我们对犯罪和司法的假设,将之命名为“报应性”视角或范式。然后又考察了历史的、圣经的和实践的三大不同视角。本
现行《京师国际刑事法文库(60)·外国刑事法翻译系列(三十六):不丹刑法典》于2004年生效,由刑法基本问题,人身犯罪,财产犯罪,商业犯罪、职务犯罪及相关犯罪,危害国家和公共秩序的犯罪,其他犯罪六部分组成。部分对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理、制度等予以规定,具体龟括前言,罪行分类,量刑,刑罚替代措施,损害赔偿、恢复原状、没收和追回,一般责任原则,罪责抗辩,正当事由的罪责抗辩,青少年犯罪和智力不健全,未遂、协助、教唆、引诱和共谋。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对各种具体犯罪等作了具体规定。
民众参与司法裁判一直是国内外法学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理论界对人民部审员制度的存废,仍然有不同意见,官方强调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从制度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该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本书从制度权成的角度,以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制度为核心,选择英格兰、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制度进行了较深入地比较研究。
《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研究》共有六大章节。*章是未决羁押概述。第二章是未决羁押的现状。第三章是域外未决羁押制度考察。第四章是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第五章是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反思。第六章是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完善。
《刑事司法指南》面向检察院系统,针对刑事案件的监督、提起公诉和自侦自查,在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实务方面全面研究、反映司法改革、司法建设、司法发展的动态与成果,追击并剖析刑事司法领域新问题。
1901年,清末新政肇端。自此,中国通过正式制订部门法开启了社会近代化的转型。 1908 年清末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章程》《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等宪法类法律规范,近代意义语境下的中国宪法诞生。 本书,以《各省咨议局章程》与《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所涉 170 余个条款为内容,侧重其制度建构的意义解读。在体例结构上设有九章,分别为咨议局之性质、咨议局之场所及名额、咨议局议员选举、咨议局之议员、咨议局之会议、咨议局之部署、咨议局之处罚、咨议局与各官衙之关系、咨议局之入奏等。 孟森作为清末立宪派的重要成员,写作本书的目的既是对各省制订的咨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进行的通识性解读,成为预备立宪阶段国民宪法普及读本;也是对当时君主立宪实践的一种理论梳理,且针砭时弊,指出立法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