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司法的问题,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资源进行了系统开掘,对中国基层法官的知识和智慧给予了 冷静又热烈 的 同情的理解 ,是其在 法治的本土资源 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努力。 本书面世20余年畅销不衰,第三版作出了全新修订。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nbsp nbsp《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及法官理查德o波斯纳的*著作。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波斯纳总结提炼了他31年的审判经验。他总结了过去30年的时间里,美国司法机构所做出的改变。他揭示了律师如何辩论以及法官如何裁决可以使得审判质量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讨论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进步面前,法官和律师们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波斯纳认为法律原旨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障碍,而法律原旨主义*显著的代表就是美国*法院的大法官安东宁o斯卡利亚,所以这《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可以看作是对斯卡里亚大法官发起的一场论战。波斯纳主张,一个好的法官应该从所收集的事实出发,仔细斟酌法条的语境,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并避免损害到其他领域的法律。波斯纳认为,他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即当面对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案件时法官应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主张疑难案件的裁决仍然应当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在既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一种推理或论证活动。正如简单案件的裁判那样,疑难案件的裁判也应当符合或具备基本的法律属性。这项研究奠定在传统法律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并在关于裁判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在日本司法体系中,下级审判机构的判决已经相当固化,从中见不到法官的独立性。法官被 隔离 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无法亲身了解市民的生活感受;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 控制 ,从而导致陈词滥调化的判决。司法消极性的这些方面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分析日本法院系统内由司法行政主导的官僚化人事安排。 司法官僚 是法院的实权者,对法官的人事任命、调动和晋升,对审判的运行,对司法的解释等掌握着*强大的权力,他们是法官中的精英,是身披法袍的行政官。以 司法官僚 为研究对象,新藤宗幸以内部视角观察日本司法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司法官僚在整个司法制度中的角色,剖析了司法官僚的精英路线、法官人事系统,以及对下级审判机构的指导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司法行政制度改革计划的建议。
本书围绕《民法典》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展开,一方面从法教义学角度探讨了赔偿法教义对惩罚性赔偿的历史发展和制度适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法政策学角度探讨了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因由和适用规则。以此为基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实体正义,主要涉及惩罚法定原则、惩罚均衡原则、比例原则等,并且从被侵权人权利救济和侵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等程序正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庭审规则和证据规则。作者还就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公益诉讼问题和一事不再罚思想对于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当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以囚犯的生理年龄和人的代际之间的更替为基础,以囚犯成长关键期的重大社会历史性事件、社会变迁、社会位置、社会经验与思想模式等社会特质作为囚犯代际划分的核心要素。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囚犯分为三代,第三代囚犯是指2012年我国的监狱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已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监狱关押的囚犯。 本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方法、个案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三代囚犯的基本情况、犯罪构成、犯罪成因、改造特征、自我认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当前监狱安全理念转型、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型塑现代监狱品格以及对第三代囚犯进行矫正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司法决策》秉承科际整合的方法,尝试从观念史、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后果论、博弈论等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切入,观察、解释、分析、呈现司法决策的现实主义色彩,力图为我国司法行为理论研究提供知识增量。
本书主要内容有六个部分:*部分(导论) 监察变迁、研究回顾与选题设计。第二部分 治国理政中的权力监察思想研究。第三部分 监察体制机制研究。第四部分 监察职能及其行使方式研究。第五部分 反腐败工作机制研究。第六部分 监察干部队伍研究。
司法方法是一种法律方法,是法律方法在司法中的运用与体现。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司法方法的运用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当下中国法治的实践中,司法方法应当基于特定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形态,才能发挥这种作用。法律和社会中充满各种冲突,例如事实与规范、法意与民意的冲突等,综合运用各种司法方法(包括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和利益衡量等),可以协调与整合这些冲突,从而使得社会重新恢复到和谐状态。本书通过法学的规范分析以及司法方法的运用,为和谐社会的建构作出努力。
本书内容包括:卷首语、本刊特稿、理论纵横、民事诉讼法修改、实证研究、东莞司法调研、台港澳司法改革。
《法官证据评判研究(2012)》(作者陈惊天)以法官评判为视角,全面分析和探讨了证据法学的基本问题。运用逻辑同一律方法,《法官证据评判研究(2012)》对证据法学的系列概念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完整的概念体系;运用系统方法,对证据法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运用哲学、逻辑学、信息学、符号学等知识,详细剖析了证据评判的整个过程,揭示了其完整的工作运行机理,展现了证据、可识素因、证据信息、符号、命题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揭开了证据评判活动的神秘面纱。
本书把司法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放到司法回应社会之 诉求 回应 的互动关系性视角下加以审视,并且以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优化路径作为思考的两个基点,同时以司法的社会回应性与司法的自治性之关系处理为中心线索,贯穿全书,试图建构出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个案来深描出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境遇进行总体性反思,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完善路径。总体而言,基本结构包括:先从宏观应然的视角抽象概括司法回应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架构,再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对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和实践开展进行讨论,最后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进行总结和完善。
《司法文件选解读(2016年精选集)》与司法文件选配套的解读丛书,自2013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便于读者收集和查阅,特将12辑司法文件选解读按照栏目进行重新排版,并将其中个别司法解释答记者问文章替换为解读文章,以使本合集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在教材结构和编写体例上做了创新性安排。本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我国社区矫正的实际为依据,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吸收、借鉴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使之更加符合基层实践工作的需要。本书克服了以往有关社区矫正教材侧重引进性、介绍性、理论性的倾向,强调了现实性,体现了操作性,增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可行性。社区矫正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教材既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司法警官教育目标;又能够为矫正工作者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实践上的指导,以推进我国矫正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书对芜湖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法制变迁进行了研究。主要观察与分析了近代芜湖商埠法制变迁的 场域 ,重点探讨了近代芜湖海关法制、芜湖商会与商事法制、芜湖金融法制、芜湖城市管理法制、芜湖司法制度的变迁等。
本书紧密结合我国以三大诉讼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详尽介绍了我国司法制度的各个环节,包括审判、检察、侦查、执行、仲裁、鉴定、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同时还对港澳台地区的司法制度作了梳理和介绍。本书体系全面、内容翔实,是读者了解我国司法制度全貌的全新之作。 本书作者多年精研中国各项司法制度,紧密关注我国司法改革的新动向,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此次修订,不仅全面更新了法律法规,而且对书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对结构进行了调整,语言表达也更凝练,更适宜课堂教学。
环境司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望者,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该著作通过收录学者法官们的 环境司法判例功能笔谈 、 国内环境司法判例评析 、 域外环境司法案例评析 ,从国内和国外的双重视野向读者展示了环境法的前沿动态,说明了环境司法专门化的难点及其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关系,论证了环境司法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著作的特色在于作者秉承理论联系实践、法治教育与司法协同创新的风格,选择了环境司法这一热点领域,针对国内外环境司法判例中出现的理论热点以及亟待解决的突出实践问题作出了详细解释和论述,提供了环境司法人才培育的新读本。
本书对媒体与司法关系纷繁复杂的国际准则与域外立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出抽象法理之后的具体规则。首次提出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存在三种模式,而我国应当选择“放任主义模式”;系统论述了法院、法官个人、检察(警察)机关、律师等参与诉讼的主体分别应当确立的“与媒体关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