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作者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官的随笔,以个人短篇文章结集的方式呈现,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对自身检察工作的认识和对当前检察改革乃至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内容涵盖了检查工作的文书上网、司法责任制、检察官配置及考核以及挂牌督办等,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如何完善现代体察体制的个人意见和建议。
在死刑辩护特别是法院死刑复核中,律师是如何做到让死囚起死回生的? 这是个让公众、甚至不少律师都感到好奇和神秘的问题。 作为一名执业12年的专业死刑辩护律师,作者在《死刑改判在法院》中通过总结亲自承办的14起案件,揭开了法院死刑改判的神秘面纱,展现了死刑改判的辩护思路与策略的形成过程;通过记录与死囚的多次亲密接触,带读者走进死囚这一神秘群体的心灵深处,并从律师角度对如何减少犯罪与死刑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反思,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 《死刑改判在法院》是本由死刑辩护律师以死刑为题材写作的将法律学术性与文学性融合的书。
《人民陪审员札记》由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经销,2016年11月版,2016年11月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之一使命感不辜负法院,责任重一碗水端平、之二头回当人民陪审员,审离婚好离没好散、之三赔偿案错综又复杂,好法官快刀斩乱麻等。
江玲编著的这本《再现与重构(社会转型期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以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为研究对象,从语法、语篇及语用三个维度,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审判实践中的现实案例为语料,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着重探讨法官在法庭审判中是如何通过对各种话语资源的选择构建身份的,以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法庭审判实践,尤其是法官的庭审实践作有益的尝试性探索,为中国的庭审改革和司法改革提供新的法学研究途径,指导司法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法律语言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杨万明主编的《北京审判微阅读(7,刑事、行政、执行)》由案例研究、热点聚焦和司法文件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参阅案例、案例研讨、案例研究、审判实务研究、调研报告、规范性文件等多种形式对北京审判工作中的热点、
本书是佛山中院对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四年改革探索的实践载体和理论升华。本书从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理论,通过理论研究方法,为司法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第二部分是域外考察与借鉴,以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为我国相关改革提供多元视角和实践经验;第三部分是我国法院人员管理的沿革和人员分类管理的探索,将历史考察与现状调查相结合,揭示当前的改革现实困境;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的设想和展望,以佛山中院相关改革思路和实践为实证分析蓝本,对人员分类管理、审判权运行、内部机构框架的改革路径进行设计。
《程序即是惩罚:基层刑事法院的案件处理》是马尔科姆·M.菲利在纽黑文基层法院的研究项目。菲利的研究,让我们更为现实地了解到美国公民在与法律机构接触时经历了什么。菲利的研究表明,正当程序和正式法律的裁判理想可能是一个无效的、组织性灾难,经常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他从基层刑事法院的结构、设施、环境、诉讼参与人、裁判和量刑等各方面进行介绍,为我们全面展示了美国基层刑事法院的案件处理。
本书汇集全国各地法院提交的关于公司纠纷的典型案例,经过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筛选、审核,将常见的疑难案件、典型案例汇集成册。主要包含股东资格确认、股东出资、股东知情权、公司盈余分配、公司决议、股权转让、损害股东公司利益责任、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等纠纷案件。
《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6年第1辑?总第65辑)》主要内容包括新司法解释,物权法司法解释专题,家事审判专题,民事审判前沿,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案件解析,地方法院典型案件解析,热点调研,民事审判信箱。